【文化漫步】古代女裝的時尚元素

【新唐人2013年5月29日訊】夏天到了,愛美的姑娘又開始翻看各大時尚雜誌,研究穿衣之道了:小清新的條紋裙、紅綠對比的撞色搭配、棋盤格的經典造型、復古風墊肩外套……很潮是不是?其實,這些都是中國古代女子穿的,1000多年前,她們就穿過這些時尚的衣服。古代女子沒有高跟鞋?只能打扮成姑娘樣兒?一起來開開眼界吧。

漢朝女裝:最傳奇

無數女人拜倒在趙飛燕的「留仙裙」下

千萬別以為皮草有多高級,其實古人最早穿上身的衣服就是皮草材質的。先民們把野獸的皮剝下來,往身上一裹就是衣服了。「棉出現得很晚,最初只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種植,到了唐代,中原地區開始使用棉花。在中國,絲使用得很早,但僅供給上層社會使用。至於老百姓,只能是『布衣』了,這裏的布可不是今天的棉布,主要是將葛、麻等紡織出來製成衣服,用植物染料染色,倒是很環保。」金陵科技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張海晨說道。
「女裝的裙子出現很早,因為它的結構比褲子要簡單。古代很多裙子都是圍裙,要用繩帶去系的,紐扣出現比較晚。」

漢朝時,女子十分流行穿褶裙。據說趙飛燕非常喜歡穿裙子,一天她身著紫裙和漢成帝同游,在樂曲中,趙飛燕翩翩起舞。大風驟起,清瘦的趙飛燕像燕子一樣被吹上空中,成帝忙讓侍衛拉住她的裙子。趙飛燕得救后,裙子卻被拉出許多皺紋。這時人們發現,裙子因為皺褶反而更美麗了。於是宮女們紛紛效仿,做這種有皺褶的裙子穿,並取名「留仙裙」。

魏晉南北朝女裝:最小清新

姑娘們是「條紋控」,紅綠撞色、時尚出街

看到「竹林七賢」的放浪形骸、任性不羈,便可想象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的穿衣特色必是飄逸脫俗的。因為崇尚魏晉風度,當時的婦女們也都是寬衣博帶,長袖翩翩,打扮得十分「小清新」。這個時候衣服的樣式主要是「雜裾垂髾」。這種服飾下擺通常裁成三角形,上寬下尖,層層相疊,名為「垂髾」,並在周圍綴以飄帶,以為裝飾。由於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比較長,走起路來,輕盈得像燕子在飛舞。

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

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們還非常愛穿條紋裙。簡單明了的條紋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時尚圈,許多大牌女明星都紛紛示範,引領潮流。不過豎條紋清新脫俗又顯瘦有修身的功效,魏晉南北朝的姑娘們早就瞭然于胸,那時最流行的裝束就是條紋裙。

這種條紋裙被稱作「間色裙」,用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的料子拼接,色彩相間,別有情趣。間色裙穿得人十分修長飄逸,確實是「嫻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看上去格外小清新。當時更是有些女性,大胆地將紅、綠對比色拼接在一起,做成間色裙,色澤鮮明,對比強烈。

隋唐女裝:最前衛

棋盤格、墊肩、男人裝,唐朝就流行過

隋初,女子服飾很樸素,但看上去很「仙」。故宮博物院珍藏的隋代陶制女俑,服裝都是上衣瘦小、圓領或交領,窄袖,而裙裝是由若干塊下寬上窄的布料拼接而成的,顯得很修長,被稱為「仙裙」。仙裙束腰很高,一般都束于胸部,很顯苗條;肩膀上再配上一條長披巾,看上去確實很仙。

唐朝國力強盛、思想開放,女子們集中智慧在穿衣打扮上,創造了不少經典之作。

你以為棋盤格只是某些大牌的專利嗎?早過時了,唐朝時就流行過這些圖樣了。唐朝時婦女衣服上很喜歡採用規矩的散點圖案,以若干散點組成各種幾何形格子,菱形格、棋盤格都是當時常用的紋樣,有的中間還用散點組成花朵。

盛唐時,長袖外加短袖的打扮,一度成為最時髦的裝束,女子們在襦襖外加一件半袖小衣,再披搭一件「披帛」。也有些女子將半袖小衣當內衣穿,外穿一件長袖外衣,半袖小衣將外衣的雙肩撐起,起到墊肩的效果,和其他朝代以削肩為美不同,看上去果然氣場很足。

在唐朝女裙中,最珍貴精美的要數百鳥毛裙了。百鳥毛裙是用各種飛禽的羽毛織成百鳥形狀的一種裙子,據說是唐中宗之女安樂公主發明的。因為華美異常,這種裙子由宮中傳到民間,各階層的婦女都為之瘋狂,一時間山林中的珍禽異鳥都遭了殃。

此外,唐代女子也很喜歡女扮男裝,丟掉裙子,穿上象徵男人身份的褲子出門。

明代女裝:最等級森嚴

普通女子,穿大紅色衣服就犯法了

明代等級森嚴,只要從衣服的顏色上,就能判斷出女子的身份地位。當時規定,普通婦女的禮服,只能是紫色粗布,袍衫也只能選紫、綠、桃紅等淺淡的顏色,不許用大紅、鴉青和黃色。明初重農輕商,洪武十四年,農民家庭已經可以穿綢、紗、絹、布了,但商賈之家只許穿絹、布。如果家庭里,有一人為商賈,那麼全家都不能穿綢、紗了。

明代婦女下面多是穿裙子,穿褲子的比較少,顏色上開始流行淺淡的顏色,雖有紋飾,但並不明顯。崇禎初年,多用素白色。明末時,腰間開始有細褶,行動起來像水波蕩漾,十分美麗,紋樣也很講究。據說當時有一種淺色裙,名叫「月華裙」,腰間每個褶皺都各用一種顏色,輕描淡繪,色極淡雅,風動色如月華,因此得名。當時還用綢緞裁剪成大小規則的條子,每條都綉上花鳥圖紋,另在兩畔鑲以金線,稱為「鳳尾裙」。

清朝、民國女裝:最易混淆

雍正很節約,「甄嬛」們穿不上好旗袍

不少「甄嬛迷」在看電視劇《甄嬛傳》時,都被嬪妃們光彩奪目的打扮所深深陶醉。事實上,清初後宮的嬪妃們大多都穿得很樸素,雍正帝更是厲行節約,哪會隔三差五便賞賜那麼多上好的衣料給嬪妃們。

旗袍最早的設計者是蘇麻喇姑。當初,皇太極欽點她參与開國冠服設計。於是梳著把子頭,頭戴大拉翅,身穿旗袍,足蹬「花盆底」高跟鞋的清代嬪妃們美美地出現了。

「滿人有『旗人』之稱,所以衣服被稱為『旗袍』。他們常年居於東北,因為氣候寒冷,服裝只能採取長袍的形式。滿族婦女的鞋跟很高,最初和生活環境有關,為了躲避蛇蟲;入關后,出於審美的考慮,為了展現頎長的身姿,撐得住長袍,採用了這種『花盆底』鞋,下面的木底有十幾厘米。」張海晨說道。

旗裝的基本形態是元寶領,直腰身,寬袖籠,雙開衩,袍長及足面,顯得十分莊嚴肅穆,別以為這樣嚴謹的服裝便沒有什麼美感,馬鞍領掩頰護面,倒是起到修飾臉型的功能;而隨後出現的「十八鑲」,更是給衣服足足鑲上十八道邊,皇家氣派十足。

皇后婉容將清朝旗袍改為民國旗袍

但同樣是旗袍,為什麼《甄嬛傳》中女子所穿的是那麼肥肥大大、完全不顯腰身的一件長袍,而民國名媛所著旗袍卻是那麼曲線畢露?其實,旗袍變得修身和末代皇后婉容有關。當年,溥儀冷落婉容,加上又受日本人監視、限制,婉容只好做衣服打發時間。她嫌傳統旗袍過於寬大,便將學過的幾何原理運用到服裝上,請御用裁縫李春芳按她的意思修改,上身果然更顯風韻。

在南京江寧織造博物館的旗袍館中,記者也看到了許多精美絕倫的民國旗袍。這些真絲、香雲紗、織錦緞、棉布、陰丹士林布做成的旗袍,大多都是修身掐腰,即便內里加了皮草,也不會顯得臃腫;整體也素雅了許多,不似清朝繁複的裝飾鑲滾。

該館陳列研究部主任陳雨蕉告訴記者,民國初年,旗袍袖子改窄了,料子也愈發素凈,經歷了「暖袍」、馬甲、倒大袖三個階段后演變成今天的旗袍。最初因為上海的女學生提倡「男女平等」,穿著男士長袍上街,她們將花邊修飾減少,衣身縮短,這種服裝很快便受到各界女性歡迎。到了20世紀30年代,女子已經全民著旗袍了。清末旗袍裏面穿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繡花的褲腳;而到了這時,女性們在旗袍里穿著絲襪。到了40年代時,時局動亂,女子們將傳統的盤扣又改成金屬子母扣和拉鏈,顯得更加簡潔幹練了。

文章來源:現代快報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