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中國模式”是死路 經濟恐脫軌

【新唐人2013年5月13日訊】中共數十位官方智囊與學者11日聚會北京。有“吳市場”之稱的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直言,過去幾年裡所謂“強勢政府”、“海量投資”拉動經濟的中國模式已是“強弩之末”,而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雖早有共識,卻未見實效。他指出,“強勢政府”式“中國模式”是“一條死路,是一條絕路”。

強勢政府、高投資”是“一條死路”

5月11日,由中央編譯出版社主辦的《吳敬璉文集》首發式暨中國改革座談會在北京舉行。

在共議中國改革何去何從座談會上吳敬璉說:“對於我們面臨的很多問題,從生產上的問題到社會上的問題都有兩種不同的解決方案。一種解決方案是繼續推進改革,不但是經濟體制改革,還有政治體制改革。所謂市場化、法制化、民主化改革來解決這些問題;另外一種方法強化政府的力量,政府動用資源海量投資來保持高速度的增長,用政府主導來解決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

“後一種出路的勢頭到了過去十年後面的一段時候變得越來越強,以至於後來又人把它命名為中國模式。認為這個不但是解決中國所有發展的問題和社會問題好的藥方,而且認為可以讓世界效仿一下,解決世界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吳敬璉表示,一本宣傳所謂中國模式的書說,中國模式的特點在於有一個強勢政府。這本書的作者說中國創造了兩個奇跡,一個奇跡叫高鐵奇跡,一個奇跡叫重慶奇跡。這個趨勢到了2010年左右到達最高峰。2011年以後出現了幾個事件,使得這兩個奇跡的內幕、真相被更多的人所瞭解。

吳敬璉還援引第一季度經濟資料說,GDP7.7%的增長率說明投資回報遞減的規律已經顯現出來。“我不大同意經濟學家還有老朋友在說這是一個週期性的第二季度會回來,我不這麼看,應該有清晰的認識,用這種辦法已經陷入困境。投資一增加,馬上資產泡沫和物價都會反映,而在增長上拉動增長的效果非常差。”

吳敬璉說,“十二五計劃”做的那一套還是強勢政府、動用資源、海量投資,把它們拉起來。09年四萬億,投資十萬億貸款,不到一年下來了。到去年下半年又來了,到各地去都是無比巨大的投資計劃,到處是推土機轟鳴,推了建,造城運動,去年下半年內地是這樣沿海也是這樣。

吳敬璉認為,這樣的道路是“一條死路,是一條絕路,而且這一點如果你深入的考察一下最近五年的經驗,那個已經是強弩之末或者黔驢技窮了”。

吳敬璉稱,市場化,民主化、法制化的改革之所以困難重重,是因為“我們這樣一個國家舊的思想舊的體制舊的路線它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改革以來利用權力來聚集財富的力量比起80年代、90年代都要強得多。”

改革不完整 需要打破壟斷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榮譽院長林毅夫認為,“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走的是漸進的雙軌的道路,一方面,繼續給在改革開放前建立起來的那些大型但是不符合比較優勢、在市場當中沒有競爭力的國有企業必要的保護,避免它們在轉型過程當中崩潰帶來大量失業。另一方面,放開在改革開放前受到抑制的但是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力比較密集的行業的禁錮,包括鄉鎮企業、民營企業還有外資企業的發展。

林毅夫同時指出,這種改革在當時雖然符合國情,但是帶來的是改革的不完整。比如,金融受到抑制,金融以為大企業服務的大銀行為主,而絕大多數中型、小型、微型的企業得不到金融服務,這樣造成收入低的人補貼收入高的人,產業受到扭曲。

林毅夫認為,“除了軍工國防相關行業外,不應該再給其它國企補貼。”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秦暉亦認為,現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就是要讓民營資本擺脫國有經濟的不良壓制,在所有制上不應該有歧視,不同領域內什麼資本配置最有效,就應允許進入。這不僅是經濟改革,法治憲政等改革亦須有所推進。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陳清泰則提出,“所有制鴻溝”已成約束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無論政府管理還是企業政策、社會輿論幾乎都打上所有制的烙印,每家企業頭上都有一個所有制標籤。”

陳清泰建議,打破壟斷,給民營經濟平等的地位,才能進一步解放生產力。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