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05月01日訊】(中央社記者林孟汝台北1日電)台灣地震災害多,預警成為重要課題,中央大學教授王乾盈今天表示,台北及 3個核電廠所在的北海岸區域,地殼變動程度是全台最低,相對中、南部,大地震發生的頻率會較低。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今天由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王乾盈發表有關台灣地殼構造及其造山過程的TAIGER(Taiwan Geodynamic Researches)及其後續的ATSEE(Across Taiwan Strait Explosion Experiment)計畫研究成果。
王乾盈表示,TAIGER計畫是台美合作計畫,利用數萬個天然地震及人工爆炸震源,密集觀測及收集其所產生的震波傳經地下的訊息,推測地殼構造,是近10幾年來最精細的資料,對未來地震定位預警、災害模擬等防災運用,很有幫助。
他說,地殼厚薄可佐證板塊有無受到造山作用劇烈擠壓,研究發現中央山脈底下確有「山根」,地殼厚度最高達45公里,是造山運動最活躍的地區,以致目前宜蘭、花蓮外海等地區地震頻率較高。
他指出,一座山能夠有多高,取決於地殼下方的厚度多深,因此稱山的地底厚度為「山根」,台灣這麼小的小島,但其中央山脈卻跟美國洛磯基山脈的山根厚度相仿,可見台灣造山運動所受的壓力很大 。
同時,研究證實,桃園以北的北台灣地殼厚度縮減為30公里,且無山根,代表北部區域已完成主要的造山過程,包括台北及北海岸區域(三個核電廠所在),地殼變動程度是全台灣最低。
不過,王乾盈說,並不是地殼比較平就不會有地震,只是作用力比較弱,受到的影響也較小,發生地震的頻率也會比較低。
接續TAIGER計畫的ATSEE則是兩岸科技合作計畫,王乾盈指出,由於在台灣本島無法看到地殼地底的莫荷面,才會透過大陸福建引爆震源,來確定台灣海峽及台灣島的地殼構造。
王乾盈說,ATSEE更確定台灣中央山脈山根因板塊擠壓,往西偏移15公里,並協助探測福建濱海斷裂帶,該地震帶在1604年曾發生規模7.6的泉州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