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鼎基金會 回顧科學歷程

【新唐人2013年04月07日訊】(中央社記者林孟汝台北7日電)曾利用清華原子爐,發展出醫藥用放射性同位素製造程序的前清大教授張昭鼎逝世已20年。張昭鼎紀念基金會將舉辦研討會,回顧台灣科學的過去、展望未來。

民國82去世的張昭鼎,民國22年生於台南,因父親早逝,由母親獨力扶養,初中畢業後,自屏東赴台北求學,半工半讀完成高中與大學教育。

民國46年畢業於台大化學系,隨即進入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攻讀放射化學,於民國48年獲得碩士學位。

在台大、清大求學期間,與前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成為好友,共同為提升台灣的科學而奮門。

張昭鼎曾利用清華原子爐,發展出醫藥用放射性同位素碘131製造程序,並於國際原子能總署接受為標準製程。

民國52年,利用鈹10及鋁26等放射性同位素,研究鐵隕石宇宙照射年齡,並獲博士學位。

民國57年返台任教於清華大學,兼職於中山科學院,並開創了無機化學的先河,提升了核子化學的水準。利用鈾汞的特性,為核燃料鈾金屬提煉,發明了嶄新的製造方法。

民國59年獲選為第8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

民國68年,被推舉為清大化學系主任。

民國71年,為中央研究院籌設原子及分子科學研究所。基金會將於20日在台大舉辦研討會,邀請學者專家,回顧台灣科學的過去、展望未來。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