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4月1日訊】2012 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帶領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首次提出「中國夢」的概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今年習就任國家主席時,再度發表講話暢談「中國夢」,新任總理李克強答記者問時又加以詮釋。「中國夢」或將成為中共 第五代領導人的執政理論基調。
中國夢,美國夢?
習近平在今年3月17日的人大閉幕講 話中,描繪了他的「中國夢」願景。除重申十八大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外,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魄」。這段話的潛臺詞是:黨永遠是正確的,只有跟黨走,個人才有出路。他還特別闡釋了個人與集體的關係,成為講話中最為煽情的段落: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有夢想,有機會,有奮鬥,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造出來。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記使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用13億人的智慧和力量彙集起不可戰勝的磅礴力量。
聽到此,不禁想起耳熟能詳的「美國夢」(American Dream):自1620年「五月花號」登陸北美到1776年美國獨立,世世代代的美國人深信不疑的是:人人都擁有平等的權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新大陸給每個人提供了成功的機會,成功取決於自己的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而不是家世和背景。「美國夢」激勵著世界各地的青年來此創造自己的價值,正這種價值觀造就了美國的繁榮。
曾在美國生活過的習近平,正在將「美國夢」本土化。當前中國由於社會階層固化、利益固化,最缺少發展機會的,恰好是充滿反叛性格的90後、處於都市邊緣的「蟻族」,以及離開土地又無法融入城市的2.6億「農民工」。顯然,新領導人已經意識到社會存在著動盪的基因,並試圖安撫公眾:跟著共產黨,一定有希望。這種「承諾未來」的革命集體主義宣傳手法,對年輕人或許還有幾分新鮮感,而我這樣的過來人,卻無論如何興奮不起來……
百年夢,傷不起
中國人百年多夢,自19世紀末的維新運動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的風雲人物,無不描繪過他們的「中國夢」。
1900 年,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熱情奔放地抒發了他的「中國夢」:「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穀,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吸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幹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孫中山在1917年至1920年期間撰寫的《孫文學說》、《實業計畫》和《民權初步》(合稱《建國方略》),規劃了一個宏偉的憲政共和國藍圖;1924年又手書《建國大綱》,以三民主義作為人民應有之「權」,以五權憲法作為政府施政的「能」,將建設國家的程式分為三個階段:軍政時期、訓政時期與憲政時期。政府在訓政時期派員「到各縣協助人民籌備自治」,「雖無憲政之名,而人民所得權利與幸福,已非藉口憲 法而行專政者所可同日而語」;「凡一省全數之縣皆達完全自治者,則為憲政開始時期,國民代表會得選舉省長,為本省自治之監督」;「全國有過半數省分達至憲政開始時期,即全省之地方自治完全成立時期,則開國民大會決定憲法而頒佈之」;憲法頒佈之後,結束黨治還政於民,施行憲政。
梁啟超、孫中山的「中國夢」都是「憲政夢」,1945年抗戰勝利後,毛澤東描繪的「中國夢」也是「憲政夢」:
「自由民主的中國」將是這樣一個國家,它的各級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是由普遍、平等、無記名的選舉所產生,並向選舉它們的人民負責。它將實現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則與羅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將保證國家的獨立、團結、統一以及與各民主強國的合作。
他還承諾:「我們完全贊成軍隊國家化與廢止私人擁有軍隊,這兩件事的共同前提就是國家民主化。」此時毛澤東描繪的「中國夢」,不僅包括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理想,且更像是一個契合普世價值的「美國夢」。奪取政權後,這位「帶路黨」領袖卻宣佈「一邊倒」,帶領中國走上了蘇聯式的極權主義和計劃經濟道路。其後毛澤東發動「反右」、「大躍進」「、文革」所造成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大劫難,就不一一詳述了。如今執政黨要想擁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就不能不深刻反思毛時代的道路、理論和制度。
新政輪迴,政改無望?
從洪秀全到毛澤東,都曾通過製作西方教義的「山寨版」,描畫一張「人間天堂」藍圖,給民眾以無窮希望。1853年洪天王忽悠的「天國」是「有田同耕,有飯同吃,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1949年毛澤東的偉大畫餅是「共同富裕」,率領窮人搞「均貧富」,從「人民公社好」到「革命委員會好」,最終搞得全民均貧好鬥,國民經濟到了崩潰邊緣。
毛死後鄧小平推出新政,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代,吸取毛時代竭澤而漁的教訓,改提「一部分人先富」,於1979年畫出了「小康社會」新藍圖。此後歷經兩代領導人不斷描畫,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摸著石頭進入本世紀第13個年頭,眼前的境況 卻是權力壟斷資源和財富,社會兩極分化,環境污染嚴重,體制性腐敗積重難返……。
從江朱時代的「三個代表」,到「胡溫新政」的「科學發展觀」,一路擊鼓傳花,又迎來了「習李新政」的「中國夢」。執政黨理論家李君如解釋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21世紀頭20年的「中國夢」,現在是實現21世紀頭50年「中國夢」和後百年「中國夢」的最重要的一個發展階段。
2013兩會,前任領導人的幾份述職報告,「三自信」「五不搞」基調不變,顯然獲得了新任領導層的認同。兩會的檔、講話和宣傳,都回避了政治體制改革和官員財產公開等現實主題,而著意於營造「中國夢」。
古人以十年為一代,三十年為一世。不知今後會不會是這樣一種輪迴:每隔十年來一次「新政」,每三十年做一回「中國夢」?
何以久安?惟有憲政
習近平上臺時稱「憲法的生命在於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於實施」,強調 「依憲治國」「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他和張德江就任新職時,皆誓言「忠實履行憲法賦予的職責」;李克強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也表達了「忠誠於憲法」的決心。
會後李克強會見中外記者,儘管沒有望天背詩,語速也相對正常,但過多的肢體語言,往往掩蓋著某種不自信。絕大部分提問機會被安排給官媒和「友好媒體」,預設的問答望梅止渴畫餅充饑,基本回避了政改、反腐、戶籍制度、計劃生育、農民失地,強拆、房價等最為迫切的制度及民生問題,堪稱兩會史上最「和諧」的記者會。
李克強被記者問及違憲的勞教制度時,僅稱有關部門正在抓緊研究制定「改革方案」,年內有望出臺;暗示這種源於納粹德國和前蘇聯的集中營制度,絲毫沒有被廢除的可能。此前由31位代表提出的全國人大在2013年年底之前收回對國務院稅收立法權和法律解釋權的議案,人大法律委員會官員的回答是「沒有路線圖,也沒有時間表」,事實上予以擱置。
我認為,人民代表大會最需要改革的,就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自身。按照1949年建國大憲章《共同綱領》第十二條的規定,「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由人民用普選方法產生之」 也就是以一人一票的直接選舉產生各級人大,而不是以現有的「代表選代表」方式,間接產生由省市到全國的人民代表大會。要改變人大的「橡皮圖章」形象,首先需要改革沿用了60年的人大選舉方式。
張德江在本次人大閉幕時說:「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這樣精湛的表述讓人沒法不認同,但憲法的權威在於實施,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執政黨能兌現承諾嗎?
十年一度的「新政」,總是與領導人的姓氏關聯;與其循環透支人治式的「新政」,不如徹底兌現承諾了六十多年的憲政,這才是國家的長治久安之道。
2013年3月18日 風雨讀書樓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