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唯一的華西村(上)

【新唐人2013年3月29日訊】江蘇江陰的華西村,原來叫華西大隊。在過去五個十年裡,從毛澤東、華國鋒、鄧小平、江澤民到胡錦濤時代,它始終是先進典型:「農業學大寨」、科學種田、鄉鎮企業、扶貧先進、精神文明建設、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建設新農村等等。他們是政治上的不倒翁,實行「大隊統一合算」的財政,成為從中央到地方各級組織,以及大專院校的示範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華西村的掌門人吳仁寶曾說:「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把烏托邦變成現實,一定要把什麼叫做共產主義,做給全國人民看看。」事與願違,3月18日吳仁寶的去世,標誌著華西村這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樣板戲隨之落幕,也是中國土地上最後一個「共產主義試驗」的終結。

華西村原來並不大,地不過1平方公里,人不過1500人。雖然一直是先進典型,但它的真正發家始於1990年代。1992年,國務院總理李鵬親臨視察,揮筆題詞「華西村,中國農村希望所在」,「華西村,真正的希望」!就是這年,他們的村辦企業拿到千萬貸款。 1994年,華西村組建江蘇華西集團公司,成為沒有耕地,行政上依然是「村」的鄉鎮企業集團;1999年,他們將以化纖為主營項目的江蘇華西村股份有限公司在A股上市。鋼鐵是國家急需物資時,他們做;紡織是出口拳頭產品時,他們也做;煙草屬於特殊行業,他們照做;房地產成為暴利行業,更是及早下手。 1990年代初,華西村就以「別墅村」、「轎車村」、「彩電村」、「電腦村」之名傳遍全國。進入21世紀,華西集團從實業轉向金融行業,有典當公司、小額貸款公司、財務公司、諮詢公司等等,還參與了銀行、證券、期貨公司的股權投資。

與此同時,吳仁寶把周邊16個村吞併,組成大華西村,面積擴大30倍,人口增到5萬多人。他的「大手筆」還包括從美國購買直升機,修停機坪,夢想發展「空中旅遊」,建立自已的航空公司;矗立98米高,七級十七層華西金塔。最為輝煌的時刻是2011年50年村慶:籌資30億興建328米高的「黃金酒店」。328米是北京最高樓的高度,意思是向北京看齊。鎮樓之寶是價值3億的金牛。此外,還「山寨」萬里長城、天安門城樓、美國白宮、法國凱旋門、悉尼歌劇院等等。慶典晚會由中央電視台春晚主持人主持。

上述種種究竟是什麼行為?是政府行為呢?還是企業行為?錢從哪裡來?又是誰讓花的?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瞭解吳仁寶其人。

吳仁寶,1928年生,華西村書記。在「文革」期間的1973年,曾任江陰縣委書記,當選全國黨代會代表,從地委常委升到省委委員。後來,曾任江蘇省政協常委、全國小康村研究會會長、全國「村長」論壇組委會名譽主任、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副會長、華西集團公司副董事長,副總經理。從村書記職務退下來,還擔任華西村黨、村、企總辦主任,也就是事實上的掌門人。

吳仁寶是中國特產的狡滑農民:第一,他有「吃透政策」的本領。說穿了,政策就是錢,誰能拿到指標、配額、批文、批條,是可以立刻變現的。第二,他「陽奉陰違」,說一套,做一套。1960年代,一面響應毛澤東號召農業學大寨,帶領村民改造農田,一面偷偷搞副業;1980年代初,農村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他堅持搞大隊核算。當允許農村搞副業的時候,他已佔據至高點,資源在握,大搞鄉村工業。1990年代,明明靠「資本主義」大發其財,卻偏偏打毛澤東集體主義旗號;明明是家族利益,卻偏偏說「為人民服務」;「三個代表」一出,立即組織創作3個劇本歌頌;明明不信毛澤東,卻仿照「毛選」、「語錄」做自己的文選、語錄;第三,他深諳名利之道,大肆宣揚以出名,以名換利。高唱社會主義,成為官方樣板;實際上是四不像,混雜著原始和現代資本主義、封建主義。引來人們爭相到華西村觀賞奇葩,誤以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下的共同富裕真的可以實現。

文章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