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英語能力 培訓不可少

【新唐人2013年03月27日訊】(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7日電)語言訓練測驗中心(LTTC)執行長廖咸浩說,台灣部分學者缺乏「學術英語」能力,培養人才過程中,缺少相關訓練是主因。

「很多人以為在國外拿了博士回國,英語一定不錯,其實不一定,」廖咸浩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台灣學者多半是大學畢業,再到國外念碩博士,英語完全靠自己「磨」,而國外也不忍要求,往往只要能「達意」就過關。

廖咸浩曾在一場座談會上,看到一位教授用破英語簡報,引來全場竊笑。他也發現許多台灣學者的詞彙、句子較少,溝通時忽略禮貌,例如在研討會上反駁別人,只懂得說「I don’t agree with you」,而不是禮貌多的「May I complicate your argument a little bit」。

廖咸浩認為,國內缺乏系統化的學術英語教學,學界常有誤解,以為全英語授課、讀原文書,就能訓練出好英語,其實可能適得其反。

一位教授就曾和廖咸浩坦承,大學時讀原文書都是用「照相式閱讀」,只看懂數學公式,無法理解文字解釋,導致知識零碎片段,忽略最重要的推理、整合過程,「所以台灣人普遍算術很強,一談到創造性思考,就不行了。」

廖咸浩也不認同大學部過早實施全英語授課,即便是香港大學,牽涉到「靈魂」的課程,就不用英語上,因為華人吸收英語的能力有限,教師也不見得能表達清楚,強制實施只會降低課程品質和完整性。

廖咸浩說,越是「基本」的課程,越不能用英語教學,而該用中文讓所有人聽懂,「要打破全英語上課的神話。」

廖咸浩表示,學術英語素養包含「能力」和「規則」的培養,前者包括詞彙、句型、文法,後者則是合適的表達方式,同時具備兩者,才能與國際溝通,台灣還有努力空間。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