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煥昇找鄉音 深耕客語教學

【新唐人2013年03月21日訊】青年圓夢系列報導(中央社記者管瑞平苗栗縣21日電)大學時期參加一場夏令營,彷彿喚醒徐煥昇全身的客家細胞,全心投入客語推廣、教學。「客家貢獻獎」的肯定沒讓他停下腳步,他一直努力,希望客家的聲音讓全世界都聽得到。

「俺系qiˇ(徐) fon(煥) siinˊ(昇)」初次見面打招呼,徐煥昇一定先以客語自我介紹,為了提醒不會說客語的人能以客語發音喊他名字,他也特別貼心地在名片上加註羅馬拼音。

徐煥昇的生活少不了客家元素,結婚時,和妻子一同穿上客家藍衫。家中陳設從客家花布窗簾、桐花茶具、客家相關書籍、研究報告、雜誌、CD,到參加各場客家活動收集來的海報、DM、公仔、紀念品等,幾乎塞滿4樓透天厝的每個角落,甚至網路聊天、部落格也都是打「客家語」。

他笑說,別人是「哈日」、「哈韓」,自己卻是不折不扣的「哈客族」。家中牆上掛著一幅書法作品「為客家拼文化 為人生留價值」,似乎道盡他身為客家子弟,對傳承客家語言文化的一股使命感。

63年次的徐煥昇出生在苗栗客庄4代同堂家庭,從小就喜歡聽阿公、阿婆以「客家俚諺」講述做人處世的道理;但要說真正對客家「有感覺」,是在民國85年就讀台南師院即將升大四那年暑假,他參加客家雜誌社舉辦的「全國客家文化夏令營」。

營隊活動課程包括許多有關客家歷史、文化、語言講座,最後一天還要求每位學員上台講客家話,無論講古、講笑話都行,徐煥昇內心莫名的衝擊「原來客家如此精彩、豐富」。

「或許因為客家在某種程度上是被壓抑的,隱藏內心的情感在那場活動中終於獲得抒發」,徐煥昇形容那次經驗不僅是單純的暑期休閒活動而已,更像是一場大夢初醒的自我認同和自我意識覺醒。

回到學校後,徐煥昇籌設成立「客家風情社」。畢業分發,毅然選擇回苗栗家鄉任教,他積極參加客語教學研習、自編客語教材、創作客家童謠、詩詞,撰寫客家演說稿、口說藝術劇本,指導學生參加各項客語競賽屢獲佳績。

早在政府推行鄉土語文教學之前,他已默默耕耘,讓客庄孩子學會「說媽媽的話」。

在苗栗縣公館鄉仁愛國小擔任導師期間,他每天在學生聯絡簿上寫一篇客家諺語,不只孩子每天都學一點點,家長也看得到,一舉兩得。

課堂上,徐煥昇會以趣味唱唱跳跳、猜謎活動,配合電腦互動遊戲,引導學童開口說,當然,他都以「全客語」教學,小朋友邊玩邊學,沒有壓力。

徐煥昇說,客語的聲調頗多,但聲調變化對小孩而言是抽象的,必須藉由故事或趣味說法加上輔助符號,再配合肢體動作,將抽象聲調與生活經驗結合,就能在遊戲中學會音標。

除了白天教書,徐煥昇利用晚間、假日到社區大學授課,和長輩「打嘴鼓」,教學相長,並且義務在電台主持節目,當起客語DJ,讓只聽得懂客家話的阿公、阿婆也能掌握時事脈動。

民國98年,徐煥昇獲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頒發客家貢獻獎青年參與類傑出成就獎,照例獎座上要刻上得獎者的中、英文對照名字,徐煥昇堅持以客語化的羅馬拼音取代英文名,在中文名字下方刻上「Mr.Fon-Siin Qi」。他說自己從來沒有想太多,只是不斷地做,凡是和客家有關的「做就對了」。

徐煥昇第一次在客家領域得獎,其實是在馬祖當兵時,參加全國性的音樂教材歌詞甄選比賽,他想起自己一個鄉下長大的孩子,高中之後都在外地求學、生活,於是面對著眼前一望無際的大海寫下「轉去鄉下聊」。

有感於長期身處異鄉,聽不見客家話,大環境彷彿讓客家人隱形、聲音被淹沒,徐煥昇當時的得獎感言直覺寫下「要讓客家話在全世界都聽得到」。

「語言不只是溝通的工具而已,有太多智慧、文化蘊含在�頭」,徐煥昇從事客語推廣、教學,愈探索愈有趣,他說只是懷著一份客家心,「想找尋成長過程中的一種鄉音」。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