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名著】《隋唐演義》第九十七回

【新唐人2013年3月1日訊】【導讀】《隋唐演義》是一部清代長篇白話歷史演義小說,作者褚人獲,字稼軒,又字學稼,號石農,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終身不仕,文名甚高,能詩善文,尤喜涉獵歷代稗史軼聞。《隋唐演義》一書是褚人獲根據明代的《隋唐志傳》、《隋煬帝艷史》和《隋史遺文》等書廣采博收,同時吸收了唐宋傳奇的有關材料,加工改寫而成。以隋朝末年農民起義為故事背景,講述隋朝覆滅與大唐建立的一段歷史演義。小說中塑造人物個性鮮明,語言通俗曉暢,故事情節膾炙人口,兼有英雄傳奇和歷史演義雙重性質的小說。

第九十七回 達奚女鍾情續舊好 采蘋妃全軀返故宮

詞曰:

緣未了,慢說離多歡會少,此日重逢巧。  
已判珠沉玉碎,還幸韜光斂耀。
笑彼名花難自保,原讓寒梅老。

調寄「長命女」
大凡人情,莫不惡離而喜合,而於男女之間爲尤甚。然從來事勢靡常,不能有合而無離,但或一離而不複合,或暫離而即合,或久離而仍合,甚或有生離而認作死別,到後來離者忽合,猶如死者複生,此固自有天意,然於此即可以驗人情,觀操守。彼牆花路草,尚且鍾情不舍,到底得合,況貴爲妃嬪者乎!使當患難之際,果不免於殞身,誠可悲可恨,若還幸得保全此軀,重侍故主,豈不更妙。且見得那恃寵驕妒的平時不肯讓人,臨難不能自保。不若那遭護奪寵的,平時受盡凄涼,到今日卻原是他在帝左右,真乃快心之事。話說肅宗聞東京捷報,即遣太子太師韋見素入蜀奏聞上皇,複請迴鑾。隨後又遣翰林學士秦國模、秦國楨前往迎駕。秦國楨奏言東京新複,亦當特遣朝臣齎詔到彼,褒賞將士,慰安百姓。肅宗準其所奏,乃仍命中使啖廷瑤與秦國模赴蜀,迎接上皇。改命秦國楨以翰林學士,充東京宣慰使。又命武部員外郎羅采爲之副,一同齎詔往東京,即日起行。
  


那羅采乃故將羅成的後裔,與秦國楨原系中表舊戚,二人作伴同行,且自說得著。羅采對國楨說道:「當初先高祖武毅公有兩位夫人,一竇氏一花氏,各生一子,弟乃花氏所生一子一支的子孫。那竇氏所生一支,傳至先叔祖沒有兒子,隻生一女,小名素姑,遠嫁河南蘭陽縣白刺史家,無子而早寡,守志不再醮,性喜的是修真學道。得遇仙師羅公遠,說與我羅氏是同宗,因敬素姑是個節婦,贈與丹藥一粒,服之卻病延年,今已六十餘歲,向在本地白雲山中一個修真觀中焚修。彼處男女都敬信他。自東京亂後,不見有書信來,我今此去,公事之暇,當往候之。」國楨道:「他是兄的姑娘,就是小弟的表姑娘了。弟亦聞其寡居守節,卻不知又有修逍遇仙的奇事,明日到那裏與兄同往一候便了。」當下馳驛趲行。不則一日,來到東京,各官迎接詔書,入城宣讀。詔略雲:

西京捷後,隨克東京,且見將帥善謀,士卒用命,國家再造,皆卿等之力也。已經表奏上皇,當即論功行賞,所有
士庶,宜加撫慰,其未下川郡,還宜速爲收複。城下之日,府庫錢糧,即以其半犒軍,毋得騷擾百姓。又訪有汲郡隱
士甄濟,及國子司業蘇源明,向在東京,俱能不爲賊所屈,志節可嘉。其以濟爲秘書郎,源明爲考功郎知制誥,即著
來京供職。其降賊官員達奚珣等三百餘人。都著解至西京議處。

原來那甄濟,爲人極方正,安祿山未反之時,因聞其名,欲聘爲書記。甄濟知祿山有異志,詐稱瘋疾,杜門不出。及祿山反,遣使者與行刑武士二人,封刀往召之,甄濟引頸就刀,不發一語。使者乃以真病複命,因得倖免。那蘇源明原籍河南,罷官家居。祿山造反之時,欲授以顯爵,源明以篤疾堅辭,不受僞命。肅宗向聞此二人甚有志節,故今詔中及之。當時軍民人等問詔,歡呼萬歲,不在話下。且說秦國楨與羅采宣諭既畢,退就公館。安歇了兩日,即便相約同往訪候羅氏素姑。遂起身至蘭陽縣,且就館驛歇下。
  
至次日,二人各備下一分禮物,換了便服,屏去騶從,隻帶幾個家人,騎著馬來至白雲山前,詢問土人。果然山中深僻處,有一修真觀,名曰小蓬瀛,觀中有個老節婦,在內修行,人都稱他爲白仙姑。土人說道:「這仙姑年雖已老,卻等閑不輕見人,近來一發不容閑雜人到他觀裏去。二位客官要去見他,隻恐未必。」羅采道:「他是我家姑娘,必不見拒。」遂與國楨及家人們策馬入山,穿同越嶺,直至觀前下馬。見觀門掩閉,家人輕輕叩了三下,走出一個白發老婆婆來,開門迎住,說道:「客官何來?我們觀主年老多病,閉關靜養,有失迎接,請回步罷!」羅采道:「我非別客,煩你通報一聲,說我姓羅名采,住居長安,是觀主的侄兒,特來奉候姑娘,一定要拜見的。」那婆婆聽說是觀主的親戚,不敢峻拒,隻得讓他們步入。觀中的景像,果然十分幽雅。有「西江月」詞兒爲證。道是:

爐內香煙馥郁,座間神像端凝。
懸來匾額小蓬瀛;委實非同人境。
雙鶴亭亭立對,孤松鬱郁常青。
雲堂鍾鼓悄無聲,知是仙姑習靜。
那婆婆掩了觀門,忙進內邊去通報。少頃出來,傳觀主之命,請客官于草堂中少坐,便當相見。又停了一會,鍾聲響處,隻見素姑身穿一件藍色鑲邊的白道服,頭裹幅巾,足踏棕履。手持拂子,冉冉而出。看他面容和粹,舉上輕便。全不像六旬以外的人,此因服仙家丹藥之力也。正是:

少年久已謝鉛華,老去修真作道家。
鬢發不斑身更健,可知丹藥勝流霞。
羅采與秦國楨一齊上前拜見。素姑連忙答禮,命坐看茶。羅采動問起居,各敘寒暄。素姑舉手向國楨問道:「此位何人?」羅采道:「此即吾羅氏的中表舊戚,秦狀元名國楨的便是。」素姑道:「原來就是秦家官人。」說罷,隻顧把那秦字來口中沉吟。國楨道:「愚表侄久仰表姑的貞名淑德,卻恨不曾拜識尊顔,今日幸得瞻謁。向因山川間阻,以緻疏闊,萬勿見罪。」於是國楨與羅采各命從人,將禮物獻上。素姑道:「二位遠來相探,足見親情,何須禮物?」二人道:「薄禮不足爲敬,幸勿麾卻。」素姑遜謝再三,方才收下,因問:「二位爲何事而來?」羅采道:「我二人都奉欽差齎詔到此,請問姑娘前日賊氛擾亂之時,此地不受驚恐麽?」素姑道:「此地幽僻,昔年羅公遠仙師,曾寄跡於此。他說道當初留侯張子房,也曾於此辟穀,居此者可免兵火。因你二位是我至威,我又吞居長輩,既承相顧,不妨隨喜一隨喜。」便叫那老婆婆與幾個女童,擺上點心素齋來吃了,隨即引著二人,徐步入內邊,到處觀玩。
  
隻見迴廊曲檻,淺沼深林,極其幽勝。行過一層庭院,轉出一小徑,另有靜室三間,門兒緊閉,重加封鎖,隻留一個關洞,也把闆兒遮著。二人看了,隻道是素姑習靜之所。正看問,忽然聞得一陣撲鼻的梅花香。國楨道:「裏邊有梅樹麽?此時正是冬天,如何便有梅香,難道此地的梅花開得恁早?」素姑微微而笑,把手中拂子,指著那三間靜室道:「梅花香從此室之中來,卻不是這裏生的,也不是樹上開的。」羅采道:「這又奇了,不是樹上開的,卻是那裏來的哩?」國楨道:「室中既有梅花,大可賞玩,肯賜一觀否?」素姑道:「室中有人,不可輕進。」二人忙問:「是何人?」素姑道:「說也話長,原請到外廂坐了,細述與二位賢侄聽。」
  
三人仍至堂中坐下,素姑道:「這件事甚奇怪,說來也不肯信,我也從未對人說,今不妨爲二位言之。我當年初來此地,仙師羅公遠曾雲:日後有兩個女人來此暫住,你可好生留著,二女俱非等閑之人,後來正有好處。」及至安祿山反叛,西京失守之時,忽然有個女人,年約三十以外,淡素衣妝,騎著一匹白驢,飛也似跑進觀來。我那時正獨自在堂中閑坐,見他來得奇異,連忙起身扶住他下驢。他才下得來,那驢兒忽地騰空而起,直至半天,似飛鳥一般的向西去了。我心中駭異,問那女人時,他不肯明言來曆,但雲『我姓江氏,爲李家之婦,因在西京遭難欲死,遇一仙女相救,把這白驢與我乘坐,叫我閉了眼,任我行走,覺得此身行在空中,霎時落下地來,不想卻到這裏。』據那仙女說,你所到之處,便且安身,今既到此,不知肯相容否?」我因記著羅仙師的言語,知此女子必非常人,遂留他住在這靜室中,不使外人知道,也不向觀中人說那白驢騰空之事。那女人自在靜室中,也足不出戶,我從此將觀門掩閉,無事不許開。不意過了幾日,卻又有個少年美貌的女子,叩門進來要住。那女人是原任河南節度使達奚珣的族侄女,小字盈盈,向在西京,已經適人。因其夫客死於外,父母又都亡故,隻得依託達奚珣,隨他到任所來。不想達奚珣沒志氣,竟降了賊,此女知其必有後禍,立意要出家,聞說此間觀中幽靜,稟知達奚珣,徑來到此。我亦因記著羅仙師有二女來住之言,遂留他與那姓江的女人,同居一室之中。閉關靜坐,隻在關洞裏傳遞飲食。兩月之前,羅仙師同著一位道者,說是葉法善尊師,來到此間。那姓江的女人卻素知二師之神妙,乃與達奚女出關拜謁。葉尊師便向空中幻出梅花一枝,贈于江氏說道:『你性愛此花,今可將這一枝花兒供著,還你四時常開,清香不絕,更不凋殘。直待還歸舊地,重見舊主,享完後福,那時身命與此花同謝耳。』自此把這枝梅花,供在室中瓶裏,直香到如今,近日更覺芬芳撲鼻,你道奇也不奇。」
  
秦、羅二人聽了,都驚訝道:「有這等奇事!」因問:「這二位仙師見了那達奚女,可也有所贈麽?」素姑道:「我還沒說完。當下羅仙師取過紙筆來,題詩人句,付與達奚氏說道:『你將來的好事,都在這詩句中;你有遇合之時,連那江氏也得重歸故土了。』言訖,仙師飄然而去。」國楨道:「這八句怎麽說,可得一見否?」素姑道:「仙師手筆,此女珍藏,未肯示人。那詩句我卻記得,待我誦來,二位便可代他詳解一詳解。」其詩雲:

避世非避秦,秦人偏是親。
江流可共轉,畫景卻成真。
但見羅中采,還看水上蘋。
主臣同遇合,舊好更相親。
二人聽了,大家沉吟半晌,國楨笑道:「我姓秦,這起兩句倒像應在我身,如何說非避秦,又說秦人偏是親?」素姑道:「便是呢,我方才聽得說是秦家官人,也就疑想到此。當日達奚女見了這詩句,也曾私對我說,在京師時,有個朝貴姓秦的,與他家曾有婚姻之議,今觀仙師此詩,或者後日複得相遇,亦未可知也。這句話我記在心裏,不道今日恰有個姓秦的來。」羅采道:「這一發奇了,如今朝貴中姓秦的,隻有表兄昆仲,赫赫著名,不知當初曾與達奚女有親麽?」國楨沉吟了一回,說道:「此女既有此言,敢求表始去問他一聲,在京師的時節住居何處?所言姓秦的朝貴是何名字?官居何職?就明白了。」素姑道:「說得是,我就去問來。」遂起身入內。少頃欣然而出,說道:「仙師之言驗矣,原來所言姓秦的,正是賢表侄。他說向住京師集慶坊,曾與狀元秦國校相會來。」國楨聽了,不覺喜動顔色道:「原來我前所遇者,乃達奚盈盈,幾年憶念,豈意重逢此地!」便欲請出相見。素姑道:「且住,我才說你在此,他還未信,且道:「我既出家,豈可重題前事,複與相會。」羅采笑道:「表兄昔日既有桑間之喜,今又他鄉逢故,極是奇遇,如何那美人反多推阻。你二人當初相會之時,豈無相約之語,今日須申言前約,事方有就。」國楨笑道:「此未可藉口傳言。」遂索紙筆題詩一首道:

記得當年集慶坊,樓頭相約莫相忘。
舊緣今日應重續,好把仙師語意詳。
寫罷,折成方勝,再求素姑遞與他看。盈盈見了詩,沉吟不語。素姑道:「你出家固好,但詳味仙師所言,隻怕俗緣未斷,出家不了。不如依他舊好重新之說爲是。」看官,你道盈盈真個立志要出家麽?他自與國楨相敘之後,時刻思念,欲圖再會,爭奈夫主死了,母親又死了,族叔達奚珣以其無所依,接他到家去,隨又與家眷一同帶到河南任所,因此兩下隔絕,今日重逢,豈不欣幸?況此時達奚珣已拿京師去了,沒人管得他,隻是既來出了家,不好又適人,故勉強推卻。及見素姑相勸,便從直應允了。國楨欣喜,自不必說;但念身爲詔使,不便攜帶女眷同行。因與素姑相商,且叫盈盈仍住觀中。等待我回朝複了命,告知哥哥,然後遣人來迎。當下隻在關洞前相見,盈盈止露半身,並不出關。國楨見他豐姿如舊,道家妝束,更如仙子臨凡,四目相視,含悲帶喜,不曾交一言。正是:

相思無限意,盡在不言中。
是晚秦國楨、羅采不及出山,都就觀中止宿。素姑挑燈煮茗,與二人說了些家庭之事,因又談及羅公遠這八句詩。國楨道:「起二句已應,卻那畫影一句,也不必說了,其餘這幾句卻如何解?今盈盈雖與江氏同居,行將相別,卻怎說江流可共轉?」素姑道:「那江氏突如其來,所乘之驢,騰空而去。看他舉止,矜貴不凡,我疑他是個被謫的女仙,隻是羅仙師道:『達奚有遇合之時,連江氏也得歸故土。』此是何意?」二人閑話間。隻見羅采低頭凝想,忽然跣足而起道:「是了是了,我猜著的了!」素姑道:「你猜著什麽?」羅采低聲密語道:「這江氏說是江家女李家婦,莫非是上皇的妃子江采蘋麽?你看詩句中,明明有江采蘋三字,他便性愛梅花,宮中稱爲梅妃,前日傳聞亂賊入宮,獲一腐敗女屍,認是梅妃,後又傳聞梅妃未死,逃在民間。或者真個遇仙得救,避到這裏。日後還可重歸宮禁,再侍上皇,也像達奚女與秦兄複續舊好一般,不然,如何說主臣同遇合呢?」國楨點頭道:「這一猜甚有理,但據我看來,表兄姓羅名采,詩語雲:但見羅中采,還看水上蘋。卻像要你送他歸朝的。」素姑道:「若果是江貴妃,他既在我觀中,我侄兒恰到此,曉得貴妃在這裏,自然該奏報請旨。」羅采道:「隻要問明確是江貴妃,我即日就具表申奏便了。」素姑道:「要問不難。他見達奚氏矢志不隨那降賊的叔叔,因此甚相敬愛,有話必不相瞞,我隻問達奚,便知其實了。」當晚無話。
  
次日,素姑至靜室中見了盈盈,說話之間,私問道:「小娘子,你不日便將與江氏娘子相別了,這娘子自到此,不肯自言其履曆,他和你是極說得來,必有實言相告,你必知其祥,畢竟是誰家內眷?」盈盈笑道:「他一向也不肯說,昨日方才說出。你莫小覷了他,他不是等閑的女人,就是上皇當日最寵幸的梅妃江采蘋哩!我正欲把這話告知姑娘。」素姑聞言,又驚又喜,頓足道:「我侄兒猜得一些不錯。」看官聽說,原來梅妃向居上陽宮,甘守寂寞;聞安祿山反叛,天下騷然,時常歎恨楊玉環肥婢,釀成禍亂。及賊氛既近,天子西狩,欲與梅妃同行,又被楊妃阻撓,竟棄之而去。那時合宮的人,都已逃散,梅妃自思:「昔日曾蒙思寵,今雖見棄,甯可君負我,不可我負君。若不即死,必至爲賊所逼。」遂大哭一場,將白綾一幅,就庭前一株老梅樹上自縊。氣方欲絕,忽若有人解救,身子依然立地,睜開眼看時,卻是一個星冠雲帔的美貌女子立在面前。梅妃忙問:「你是那一宮中的人?」那女子道:「我非是宮中人,我乃韋氏之女,張果先生之妻也,家住王屋山中。適奉我夫之命,乘雲至此,特地相救。你日後還有再見至尊之時,今不當便死,我送你到一處去,暫且安身,以待後遇。」遂于抽中取出一個白紙摺成的驢兒,放在地上,吹口氣,登時變成一匹極肥大的白驢,鞍轡全備,扶梅妃騎上,囑咐道:「你隻閉著眼,任他行走,少不得到一個所在,自有人接待你。」說罷,把驢一拍,那驢兒冉冉騰空而起。
  
梅妃心雖駭怕,卻欲下不能,隻得手縮絲韁,緊閉雙眸,聽其行止。耳邊但聞風聲謖謖,覺得其行甚疾,且自走得平穩。須臾之間,早已落地,開眼一看,隻見四面皆山,驢兒轉入山徑裏,竟望小蓬瀛修真觀中來,因此得遇羅素姑相留住下。當時不敢實說來曆,素姑又見那白驢騰空而走,疑此女是天仙,不敢盤問。那羅公遠詩中,藏下江采蘋三字,他人不知,梅妃卻自曉悟。今見詔使羅采姓名,與詩相合,盈盈又得與秦狀元相遇,詩中所言,漸多應驗,又聞兩京克複,上皇將歸,因把實情告知盈盈,要他轉告素姑,使羅采表奏朝廷。恰好羅采猜個正著,托素姑來問。當下盈盈細說其事,素姑十分驚喜,隨即請見梅妃,要行朝拜之禮。梅妃扶住道:「多蒙厚意,尚未報謝,還仗姑姑告知羅詔使,爲我奏請。」素姑應諾,便與羅采說知。
  
羅采與國楨商議,先上箋廣平王,啓知其事。廣平王遂于東京宮中,選幾個舊曾供禦的內監宮女,都到觀中參謁識認,確是梅妃無疑,乃具表奏聞。羅采亦即飛疏上奏,疏中並及國楨與達奚盈盈之事。竟說盈盈是國楨向所定之副室,因亂阻隔,今亦於修真觀中相遇。雖系降賊官員達奚珣之族女,然能心惡珣之所爲,甘作女冠,矢志自守,其節可嘉。肅宗覽表,一面遣人報知上皇,一面差內監二人,率領宮女數人,赴白雲山小董瀛迎請梅妃速歸故宮,候上皇迴鑾朝見。並著該地方官厚賞羅素姑,仍候上皇誥諭褒獎;又降詔達奚盈盈,即歸秦國楨爲副室,給與封誥。那時國楨與羅采別過了素姑,起馬回朝。中途聞詔,即差家人速至修真觀中傳語盈盈,叫他仍喚達奚珣家人仆婦女使隨侍,跟著梅妃的儀從,一齊進京。當下梅妃與盈盈謝別了素姑,即日起程。梅妃自有內監宮女擁衛。香車寶馬,望西京進發。盈盈與仆從女使們,亦即隨駕而行。梅妃車前,有內侍齎捧寶瓶,供著那枝仙人所贈的梅花,香聞遠近,人人歎異。梅妃子臨行時,手書疏啓,差中使星夜資奉上皇駕前呈進。

正是:

降昔日樓東空獻賦,今朝重上一封書。
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