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物網做公益 馬玉如讓愛無限

【新唐人2013年02月16日訊】青年圓夢系列報導(中央社記者魏紜鈴台北16日電)「有個非常棒的網站,只要誠心向贈物者索取,就可得到對方的贈送物」,台西基督教會要照顧50多名弱勢家庭小朋友,教會因物資缺乏,透過馬玉如創設的「Give543贈物網」求贈版刊登需求後,陸續收到網友主動提供幫助。

台西基督教會留言感謝「Give543贈物網」時說,「網友留言的訊息讓我們都雀躍不已,隔幾天又有網友說要捐贈西螺米和牛乳給教會,沒想還親自把2袋米和5箱保久乳送到教會,小朋友看到都開心不已。」贈物網就像許願池,讓人免費從陌生人那裡得到贈物,也能讓人透過慷慨贈物,付出最單純的愛心。

以物資為主的交流互惠網站「Give543贈物網」成立於2009年,透過贈物網站空間,會員可相互贈送物品、索取物品、求贈物品,也能拿到全新的贈物,許多公益弱勢團體更能透過它,向網友求得所需物品。一切操作方式就像網路拍賣,但最大不同是「免費」。

「Give543贈物網」的成立,緣起於一個貓籠。畢業於台灣大學中文系,民國70年次的馬玉如,因網友送她一個高價貓籠,激發出她「Give543贈物網」網站架構雛形,她將這創意拿給平日一起打籃球的同齡夥伴林慧洵、高中同學林巧雯,獲得支持,只因「這是很好的事」,大家一起奮不顧身投入。

網站架設之初,馬玉如到嘉義一家委外伺服器小工作室承包,工作室的工程師聽到她們的理念,並不看好還虧他們,「不可能會成功啦,」一定是放了的一個贈物上去後,十幾個人來搶。

2009年2月網站開站,因網友在ptt上熱烈討論,短短1個月引來平面媒體大幅報導,網站湧入大量會員,使得伺服器負荷量過大,原承包工作室難以負荷。「媒體越報,我們就越慘,」馬玉如形容,就像10坪店面,外面有上萬個人要擠進來,一般做網站都是甜蜜的負擔,擔心沒有流量、沒人氣和沒知名度,「但我們反而卻擔心,沒能力負擔。」

與那工程師預料的完全相反,「贈物網內想分享的人多,惡意要拿的人反而少」,網站會員已達上萬名,平均每4分鐘就有1個人送出1樣東西。馬玉如說,「有些贈物者會問求贈理由,有人想要一條項鍊說要參加婚禮,就要拿喜帖證明,有些贈物者會要求看清寒證明等,種種條件都由網友自己規定。」

很多在地服務的偏鄉團體,即便有網站卻很少人光顧,資源不易取得,但贈物網卻能幫他們大忙。贈物網曾有一名網友贈出一架鋼琴給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台西基督教會透過網站也求贈到不少課桌椅和書架。網站交流物資不全是貴重物品,橡皮筋、茶葉罐等不值錢的小東西都可能因有需求,創造出交流的機會。

贈物網經營團隊成員沒事也會贈物給別人。林巧雯回憶,有次有個住在士林天母的媽媽求贈玩具娃娃,「我開車載娃娃去送她時還心想,住天母應該家境還不錯吧,還要求贈?」見面時與對方聊天才知道,她年僅27歲,丈夫得了腦癌過世,留下兩個2個遲緩兒。

那次交流,讓林巧雯很感動,開車一路哭著回家,還把車上加油站送的面紙盒都送給對方,「她住在天母的一間鐵皮屋,比我小兩歲,看起來就像一般上班族。她很樂觀,看不出來有任何不同,我問她最需要什麼,她說就是一般生活用品,所以連車上的面紙盒也送她了。」

「很多人外表看起來很正常,雖沒有到甲級貧戶,他們也未必想博取社會同情,」馬玉如說,就像天母媽媽未必符合低收入戶,但卻需要人幫助。也有許多人其實很有愛心,有能力幫助別人,只是都隱藏起來,「現在什麼交友、拍賣、購物網站都有,就是沒有這種能讓大家都變成志工等級,透過物資交流抒發愛心的網站。」

贈物網就是要引發大家的善心,讓即便是出於貪婪想求贈的人,也能被網站的愛心影響。「網站有規定,拿到贈物者要po文或照片感謝,」馬玉如說,當一個人真心不求報酬而付出,又得到對方真誠的感謝時,內心都會激起下一次想要再付出的動機。

贈物網讓這群7年級女生燒了幾百萬元的積蓄,能言善道的馬玉如,曾是月入數十萬的知名建設公司房仲業務;林巧雯待過待遇不差的平面媒體廣告業務,林慧洵是已拿到執照的護理師,如今團隊還加入一名原本在西餐廳當廚師的球友陳念宜。

護專畢業的林慧洵在醫院實習體悟生老病死,「一個護士頂多照顧12到14床病人,照顧老人雖然很有成就感,我常在想,如果有個舞台能讓我幫助到更多人,我應該會做那件事」。陳念宜也說,「贈物網雖然工作至今沒收入,但至少心靈很開心,心裡清楚知道有很多人有被幫助到。」

這群7年級女生都曾擁有安逸穩當的工作,卻都放棄高薪投入贈物網這至今為止沒賺任何一毛錢的事業中,「我們都還年輕沒什麼好失去的,人生就只有這一次,做不好就重頭來過。只要願意肯跨出和改變,過程中我們相信可以學到很多。」她們計劃在2013年推出可以容納更多流量的贈物網新版本。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