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02月13日訊】體檢技職專題4(中央社記者許秩維、陳至中台北13日電)技職體系強調就業取向,實習課程卻屢屢出現勞動爭議,學生實習變相成為「奴工」,如何將建教合作制度化,重歸學習精神,是教育機關的重要挑戰。
就讀科技大學機械系的阿志(化名)曾參與實習課程,卻發現企業把實習生當成「廉價勞工」,負責的事務重複性高、勞力密集,和工讀生沒兩樣,有時工時還超過正常時間,卻沒得到相對應的薪資。
阿志說,到業界實習是想學到技能,但企業卻只把實習生當成「不會跑的人」予取予求,如果想反抗,學校多半會擔心失去合作機會,把問題壓下來。
類似阿志的狀況並不罕見,監察院101年12月調查發現,企業利用建教合作節省人力成本,有電子工廠生產線4550人中,竟有高達1300人是建教生。甚至有學校9月開學,學生還沒機會體驗大學生活,就被整批送到北部工廠上班。
龍華科技大學校長葛自祥認為,企業首要目標是追求利潤,理想的實習要安排專人帶領,花時間花成本,要找到用心的企業不容易。技職體系學校爭取實習名額時,常發現很多公司意願低落,或是提不出合適的學習方案。
葛自祥建議,政府應該提供誘因,例如預算補貼、租稅減免等,鼓勵企業提出實習名額。國營企業尤其應負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應多和學校合作開發實習模式。
另外,大學也該慎選合作伙伴,台北科技大學校長姚立德表示,如果實習真的能學到東西,就算沒有薪水,學生也會願意去。台北科大曾送學生到檢驗公司,動輒上千萬元的精密儀器,公司也毫不吝嗇地開放操作,實習生都獲益良多,課程結束後還主動要求「加時」。
姚立德也呼籲學生調整心態,別把實習當成打工賺錢,把握各種學習的機會,累積經驗,未來出社會就能化為自己的資產。
教育部技職司長李彥儀表示,實習應定位為「課程延伸」,教育部近年逐步加強相關制度,例如要求學校要提出完備的課程設計,合約書、工時、津貼、保險一項都不能少。
另外,建教合作不是把學生丟去企業就沒事,李彥儀說,學校必須定時派人督導,確保品質。而參與建教合作的企業,也有義務要提供學習上的協助,不能只把實習生當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