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開放無法擋 毛巾業急轉型

【新唐人2012年12月29日訊】保護主義專題(2)(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29日電)台灣未來不論加入哪一種區域經濟組織,都要面對市場開放。受高度反傾銷稅保護的毛巾業也意識到,唯有走品牌、創新、設計,並改變產業結構,才能生存。

財政部曾於民國95年6月1日起對從中國大陸進口毛巾產品課徵5年的反傾銷稅,除6家廠商核定價格具結外,其餘廠商核課稅率高達204.1%。雲林縣毛巾產業科技發展協會曾於課徵反傾銷稅將屆滿前,檢具申請書向財政部申請繼續課徵反傾銷稅。

根據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的資料,財政部於100年9月22日通知經濟部傾銷調查結果─「傾銷將因停止課徵反傾銷稅而繼續或再發生」。經濟部貿委會認為,中國大陸涉案毛巾進口量將繼續或再度增加而影響台灣同類毛巾市場價格,進而損害台灣的毛巾產業。

財政部據此公告,對中國大陸進口毛巾產品自100年12月20日起繼續課徵反傾銷稅,除6家價格具結廠商外,其餘一律適用204.1%的稅率。

這項保護性反傾銷稅4年後將再度屆滿,且總統馬英九明確提出8年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的決心,面對未來市場勢必開放,經濟部這些年猛打「MIT」概念,許多台灣製的紡織品都掛上「MIT」的吊牌,希望喚醒國人更重視純正「MIT」紡織品。

負責輔導雲林縣虎尾鎮毛巾生產重鎮的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毛巾快速設計打樣中心主任黃慶堂表示,不可能一下子把台灣毛巾打響成國際品牌,畢竟品牌講究的是無法模仿的特色、有故事、有文化、有內涵,因此如何塑造「虎尾的故事」就是毛巾業的頭號重任。

黃慶堂指出,毛巾業要擺脫代工角色,讓國人正視台灣優質毛巾,紡織所擬定行銷戰策略,已經接洽數家百貨通路,正式讓台灣毛巾在百貨通路與日本和東南亞的毛巾短兵相接,讓消費者體驗「虎尾的故事」,至少站穩內銷市場的大餅。

另外紡織所也促使對毛巾設計有興趣的年輕學子免費利用打樣中心的設備、資源,從毛巾的新概念、新設計、功能、質料等進行創新設計,為毛巾業注入設計的基礎。

台灣區毛巾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好家庭毛巾公司總經理張旭初認為,台灣毛巾雖然有製造精進、彈性、快速的綜效優勢,但是在品牌、設計之路上還要再加把勁。

張旭初說,面對未來保護性反傾銷稅屆滿後,台灣勢必面臨開放市場,台灣的毛巾廠規模小,多以內需為主,根本無法和大陸毛巾業,動輒兩萬名員工、上千台織機,外銷歐、美、日本相比,台灣的毛巾外銷上難以匹敵,根本之道需要從產業結構上調整。

自創雙星毛巾的森鳴實業公司副總經理顧牟森直指,台灣的毛巾業90%採取分工合作、聚落式生產,織造、漂染、包裝等都由不同的工廠代工,大家都是以代工費為談生意的結構,成本可以壓低,但同時卻也少了精緻度。

顧牟森指出,政府這幾年努力打響「MIT」,確實使毛巾業的產值、生產運轉提升,台灣毛巾廠也分享了這塊好處,但是反傾銷稅的8到10年間是政府希望毛巾業進步,不過眼前只剩4年的時間,毛巾業的成長有限。

他認為,台灣毛巾業面對未來市場開放,大陸毛巾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東南亞的毛巾。因為大陸經濟成長,勞工薪資5年翻1倍,已經與台灣勞工薪資相差不多,但是東南亞毛巾廠規模大,雖然價格不見得低,但精緻度略勝台灣毛巾,若客戶要尋找低價毛巾,東南亞毛巾也有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但客戶就不會到台灣來找低價毛巾。

顧牟森強調,台灣毛巾業鮮少一貫化生產是另一隱憂,一貫化生產大廠符合法規,管銷成本自然高,但小廠可能連工廠登記都沒有,或是占用農地為工廠,形成不利的競爭,再加上工作辛苦,形同辛苦、骯髒、危險的3K行業,難以吸引年輕人投入,大廠的投資難以回收,產業的新陳代謝變慢,自然難以和東南亞大廠競爭。

他說,毛巾業最需要政府從法規執行面著手整頓,經過一番寒徹骨,產業才有對抗開放市場衝擊的強大力量;此外,台灣毛巾業可以參考日本毛巾業的模式,大型生產在外地,國內專司用高級技術加工半成品,賦予毛巾更高的價值,有了獲利,再加上文化、故事的加持,才會吸引更多投資,毛巾業才能在短短的未來4年內轉型翻身。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