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學生領袖王丹出版回憶錄

【新唐人2012年12月26日訊】(美国之音電)

王丹回憶錄:從六四到流亡》一書今年十月在台灣出版。六四天安門事件學生領袖王丹根據他個人的經歷,對六四天安門事件前後發生的經過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回顧和反思。他在書中也回顧了童年歲月、中學時代、北大求學過程、兩次入獄,流亡美國,以及到台灣工作的經過。

王丹說,通過回憶錄,他希望為六四提供自己的歷史見證。“做為一個公民,我有義務和責任做為一個見證者,把我當年的經歷對後人有個交代。第二就是六四事件,我親眼目睹到中國人精神上的深化, 那段時候每個人都把個人思慮拋在一邊,為了推動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我覺得在之前或之後都很少看到中國有這種集體的精神深化,我希望這也能經由我的見證,讓後人看到。”

王丹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他最希望通過本書讓世人知道的是,中國大陸在1980年代曾經有過一段精神昂揚向上、渴望民主的時代,中國大陸曾經有80年代那種路線的選擇。

“中國的80年代是最近60年以來發展最好的十年,國家跟社會的關係也不錯,整個社會都是欣欣向榮的, 所以我很希望現在的年輕人,或關心中國發展的人,知道中國曾經有另外一個選擇,就是80年代那種路線,並不是說只有今天所謂這種北京共識的中國,中國本來是有80年代那樣的選擇的。”

王丹在高中時曾一心一意要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積極帶領同學閱讀馬列著作,高二以後是標準的學校團幹部,多次遞交入黨申請書,還在1987年被評為北京市市級優秀團幹部。但是他在偶然的情況下讀到《蘇聯持不同政見者論文集》,影響了他的一生。

從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逝世這天開始,學生紀念胡耀邦的活動逐漸發展成反腐敗、要求政治改革的大規模民主運動。中國當局拒絕和學生對話,反而採取高壓政策,宣佈在北京戒嚴。於是,學生開始的請願變為後來的幾十萬人在天安門廣場靜坐和絕食,學生拒絕撤出天安門廣場,直至後來戒嚴部隊大開殺戒,暴力清場。

從北京當局宣佈戒嚴開始,學生領袖之間對於是否撤離天安門廣場出現意見分歧。經過多年的反思,王丹認為,如果學生可以主動撤出廣場,以後發展必定會有所不同。王丹說,六四期間最大的決策失誤就是沒有採取靈活策略,一味堅守廣場,他認為,發動絕食沒有錯,就錯在沒有在適當時機撤出廣場。他對自己在學運中的評價是三分功,七分過,就因為他認為他沒有盡全力促成學生的撤離。

王丹相信,有一天,六四會獲得平反。“不要說我自己,今天的中國人,包括中國共產黨,都知道六四平反是早晚的事情,只是在甚麼樣的時間點會平反,或甚麼方式,可能各方還有不同意見,但是六四有一天會獲得平反,我想沒有人會有疑義。”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