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拚優質 不該只抓最後一個

【新唐人2012年12月18日訊】(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8日電)教育部推動優質學校認證,目標是民國103年達到8成。教育界人士認為,認證不該先設定比率,變成「抓最後一個」。

教育部規劃103年十二年國教正式上路時,全國8成的高中職需認證為「優質學校」,其中雲林區、中投區由於高中職數量和國中畢業生人數的供需較吃緊,比率還要更高。

教育部十二年國教辦公室執行長郭淑芳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雲林區比原先預計,還要再增加2所優質學校,比率達9成;中投區(台中市、南投縣)則增加1所,比率達8成5。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專業發展中心執行長張文昌認為,優質認證應該採「標準參照」而非「常模參照」,前者是設定一個標準,必須全數達標;後者則是預定一定比率通過,對學校來說,只要不是最後幾名,就能獲得認證,「變成抓最後一個」。

張文昌並說,許多縣市為了達到「優質」比率,標準不斷放鬆。例如,校務評鑑從主要項目需全數及格,改成只要「平均」及格,可能有學校教務有問題,靠其他項目拉分數,還是能得到「優質」認證,匪夷所思。

一位熟悉校務運作的教師表示,教育部今年推動「大學校院協助高中職優質精進計畫」,也是鎖定一些在及格邊緣的學校。這樣的作法像是在幫學校「補習」,雖然藉助學者的力量,改進教學方式是好方式,但他擔心最後只會淪為「Paper Work(書面作業)」,沒有實質助益。

這位教師認為,教育部近年弄出許多「競爭型」計畫,把預算掌握在手裡,在多數學校都能獲得補助的狀況下,此舉的意義恐怕只是增加行政負擔,變成政府控制學校的工具。

教育部長蔣偉寧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十二年國教要成功,高中職的均優質化是關鍵,讓學生住家附近就有好學校可讀,自然不必再搶進明星高中。然而在執行面上,仍應抓緊品質,不要讓高中職優質認證,變成「為優質而優質」。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