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露澳洲肉類加工廠「潛規則」黑幕

【新唐人2012年12月9日訊】在食品安全危機氾濫的今天,澳洲也不再是一片淨土。一份上世紀80年代的皇家調查報告經過30年後,終於在近期公開了其一直被保留的部份。皇家調查委員會發現,澳洲國內某些主要的肉類生產廠商將寵物食肉當作人類食用肉出售,澳洲人在不知不覺中吃進驢肉、山羊肉和爬滿蛆蟲的下腳料。

據《悉尼晨鋒報》報導,費爾法克斯(Fairfax)媒體的記者在1982年信息自由法通過後,便要求查閱有關肉類替代的1980皇家委員會調查報告的「附件H」,沒想到苦等了30年,直到今年11月才得到允許,隨之揭開了澳洲食品安全的一系列黑幕

接收該調查報告的法官伍德沃德(Albert Edward Woodward)說:「隨便在田野中屠宰的、驢肉、山羊肉、袋鼠肉、水牛肉、馬肉,完全沒有任何衛生處理……被肆意用來製成直接供人食用的肉品。」伍德沃德法官還發現,Jakes Meats Pty Ltd將水牛肉冒充高質量的無骨牛肉出口。他列出總共35個案例需要做進一步調查或進行刑事起訴。

維省是肉食安全問題的高危省份,根據「附件H」,在35起案例中,17起發生在維省。其中肉餡造假的情況較為嚴重,有些公司把袋鼠肉、馬肉和其它寵物食品級的肉類剁成肉末,供人食用或直接把下等的邊角料肉轉賣給製作中式點心的商家。

文件中列出的案例包括:J. Bernhard,以假名J. Curtis經營,他的公司一年至少購買85噸的寵物食肉,然後將其重新包裝成去骨牛肉出售。「Bernhard 從昆士蘭買袋鼠肉,從維省買馬肉,表面上是零售給寵物店,其實至少有一部分寵物肉賣給了製作點心的生產商作為餡料。」

在另一個案例中,Hammond肉類批發零售公司老闆稱,10個月中購買了16萬澳元的寵物食肉,這些肉可以餵養3,000條狗,他承認其公司銷售的供人食用的肉,大約一半是寵物食肉,他們將寵物食肉上按規定染上的顏色切掉,掉包成人類食用肉。

「附件H」還描述了北部行政區一家屠宰場的衛生條件惡劣,「蛆蟲……明顯可見」。

文件中還披露當時有些公司假造清真食品證書,把一般的肉當成要求嚴格的清真肉品出售。據悉,穆斯林不但只能吃某種動物的肉,而且屠宰過程還要經過特定的儀式。清真肉品的冒牌現象大得驚人,「規模可從下面這個事實中衡量出來,調查發生的時候,某家大型肉品公司的儲存室中還有價值200萬的假造清真肉。

在「附件H」中被列出的公司大部份受到了制裁,或出口證書被取消,但有些目前依然還在肉類行業運作。比如報告中提到的墨爾本一家肉公司Steiger’s Meat Supply ,生意關閉後,其老闆後來在墨爾本又開了一家肉類批發零售商店。本報記者聯繫到了該公司的負責人,他說,這是30多年前的事了,再三表示不予置評。

食品安全危機的癥結是人喪失道德

食品安全問題對於華人來說實在是老生常談,「毒奶粉」、「地溝油」、「染色饅頭」早已鬧得人心惶惶,原以為在澳洲還是安全的,但主流媒體的這番曝光,使人們覺得哪裏都不是淨土。食品安全的核心是人的道德觀念,在道德比較強勢的時代,人們不會想到用吃的東西換取名利,生命自有他的尊嚴所在。只有當人失去了基本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才敢於為了一點小利鋌而走險。

在本報記者的隨機採訪中,老一輩的澳洲人分享了他們那個時代的故事。一位叫Ester的長者回憶說,記得那是在1970年代初,她曾經想去寵物店買袋鼠肉,但是店老闆不賣給她,因為她家沒養寵物。袋鼠肉是給寵物吃的,不是給人吃的,把動物的食物賣給人是違法的,這是對人的不尊重。

另一位澳洲人Des說,在過去的時代,人們都是手工製作餡餅、點心等傳統食物。

挑選新鮮肉品小竅門

聖誕將至,不少家庭都會購買大量肉類海鮮,宴請賓客,該如何選擇放心的肉品海鮮呢?經營快餐外賣生意的淩女士介紹說,首先要看外觀,新鮮的肉皮膚有光澤,肉切面有光亮;變質的體表無光澤。其次可以用手試試彈性和黏度。新鮮肉外表微乾或微濕潤,不粘手,經過指壓後凹陷能立即恢復;而變質的外表乾燥或者粘手,新切面發黏,手按了之後不能恢復原狀並留有凹痕。

新鮮色澤、品質好的肉品通常會擺在最上一層,在肉店服務生為您拿肉的時候,請看準您選好的肉塊。

在喜慶的節日裏,北方人都喜歡做包子、餃子、肉餡餅等麵食,據餐飲界人士介紹,絞肉餡是最容易被摻假的薄弱環節,不法商家喜歡把下腳料混在一起打碎,若是肥肉太多,就加點血進去冒充瘦肉,因此比較穩妥的辦法就是買一塊新鮮的肉打碎。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