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2月04日訊】 (美国之音電)朝鮮說要發射一枚實用衛星。國際社會反響強烈。觀察人士認為,朝鮮選在這個時機發射衛星,有它內政和外交的雙重考慮。
*日本部署攔截導彈“迎接”朝鮮衛星*
朝鮮12月1日宣佈將於12月10日到22日之間發射“光明星3號”2期實用衛星。消息一出,立即引發國際社會諸多反應。有輿論認為朝鮮是打著發射衛星的幌子,測試它的彈道導彈技術,因為,任何用來測試衛星發射的導彈技術都能用於軍事目的。
日本共同社12月3日消息,為防止朝鮮衛星可能墜入日本境內,載有地對空攔截導彈“愛國者-3”的日本海上自衛隊運輸艦當地時間3日早晨已從廣島縣基地駛往沖繩縣。當天上午,另一艘運輸艦也開始裝載“愛國者-3”,兩艘運輸艦數日之內抵達沖繩。此前,日本首相野田佳彥針對朝鮮發射衛星計劃,決定取消原定12月5日和6日舉行的日朝局長級磋商。他並呼籲朝鮮取消這次衛星發射計劃。
*美國:朝鮮發射衛星是挑釁*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盧嵐12月1日在記者會上表示,朝鮮發射衛星是威脅地區安全的挑釁行為。盧嵐在書面聲明中說,朝鮮方面任何使用彈道導彈技術發射衛星的舉動,都會直接違反聯合國安理會第1718號和第1874號決議﹔朝鮮今年4月發射衛星之後通過主席聲明,如果朝鮮再次發射衛星,安理會將會採取相應行動。
韓國外交通商部官員12月3日會晤了美國、中國、日本和俄羅斯駐首爾的大使,商討對朝鮮發射衛星的對策。俄羅斯日前敦促朝鮮不要執行這項發射計劃。
在朝鮮宣佈發射衛星的兩天前,韓國剛剛宣佈取消“羅老號”運載火箭的第三次發射計劃。跟韓國發射衛星國際社會反應平淡相比,國際社會對朝鮮發射衛星做出了強烈反應。
*平可夫:國際決議限制朝使用彈道導彈技術*
《漢和防務評論》總編、軍事評論員平可夫12月3日對美國之音說,“國際社會對朝鮮發射衛星的反對態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些國家有聯合國安理會上述兩項決議做法律依據的。這點跟韓國不一樣,韓國發射衛星的活動沒有受到國際決議的限制。另一方面,現在它(朝鮮)公開的透明度就很難講清楚,這個運載火箭是否有軍用背景。實際上像它這樣一個發展初期,軍用火箭和民用火箭這個用途,有的時候是比較難以說清楚的。”
平可夫說,朝鮮前後進行過三次火箭發射試驗和兩次核試驗。他說,朝鮮沒有專用的民用運載火箭,比如歐洲的阿麗亞娜火箭(又稱阿里安火箭)和中國的長征火箭。因此,平可夫認為,在朝鮮透明度不高的情況下,外部世界有理由懷疑,朝鮮發射衛星火箭的某一級很可能是軍用火箭,未來或用於軍事衛星的發射等軍事目的。因此總體來講,西方國家把朝鮮的衛星發射跟它的軍事目的聯繫起來。
*楊中美:日本反應大 政治作秀成分大*
另一方面,跟其他國家對朝鮮發射衛星計劃的反應相比,日本的反應更加著重實際行動。日本的地理位置距離朝鮮相對近,朝鮮以前試驗發射的導彈曾飛越日本領土,引起恐慌。
旅日中國問題學者楊中美認為,朝鮮衛星墜入日本境內的可能性極小。而日本即將進行的大選才是這次日本政府對朝鮮衛星發射計劃非常重視的主要原因。
他同一天說:“日本很拿它當回事,主要是在世界上做一個政治姿態,對朝鮮施加一定的政治壓力。並且日本也在選舉當中,政府方面,執政黨民主黨對保護自己的領土決心的意思。實際上政治的做秀比較大一點。“
楊中美認為,朝鮮衛星墜入日本境內的機率極小。他認為,即使這次朝鮮發射不成功,那麼比較可能的情況是,在發射不久便爆炸了﹔另一種可能性是,一旦衛星發射升空,應當是能夠進入軌道。即使掉下去的話,按照朝鮮的技術,也能夠預先知道落入的區域。楊中美認為,不排除發生偏差的可能性,但不會造成很大損害,畢竟是碎片殘骸。
*平可夫:朝鮮此時發射衛星 內政外交需要*
在談到朝鮮為甚麼選在這個時機發射衛星,《漢和防務評論》總編平可夫認為,朝鮮此時發射衛星是它內政的需要。
平可夫說:“我的判斷是這次(朝鮮)發射衛星的前提背景跟它的內政有關。也就是說,可能是要向軍方強硬派做出某種讓步。外界不少人認為,是影響南方(韓國)的大選等等,我覺得這是問題的另外一個方面,不是主要的。”
平可夫說,金正恩在過去這段時間撤換了不少強硬派的軍人,所以他可能需要做出一定的妥協,讓外部世界知道,讓朝鮮的軍隊知道,他父親制定的“先軍政治”不會徹底改變。
“先軍政治”是金正日1995年提出的,即一切以軍事工作為先,一切以軍事工作為重。此外,金正恩還想像美國等西方國家傳達“發展核武器和彈道導彈技術的”政治遺囑,也不會在金正恩時代改變。
旅日中國問題學者楊中美認為,金正恩選在這個時候發射衛星是經過精心計算的。他說,再過十幾天就是金正日逝世週年,而日本和韓國也將於同期舉行大選,這些國家似乎不把金正恩放在眼裡,於是便選在這個期間發射衛星,希望儘快擺脫這種不被重視的被動局面。
朝鮮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用運載火箭發射衛星。這次是朝鮮第三次把據稱的自主研發的人造衛星送入太空。朝鮮今年4月13日的一次衛星發射沒有進入預定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