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耕地活化 需注入新血

【新唐人2012年12月02日訊】 休耕地活化政策專題2之2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日電)休耕地活化政策同步期望引進年輕新農,蘇建鈞等2位第二代7年級返鄉新農,皆肯定自我價值;農委會明年將培植100位。

中山大學材料光電系畢業,74年次的蘇建鈞,身為農家第二代子弟,他55歲的父親蘇宗哲,5年前號召他回家務農,一反平常農家人對農業漸趨沒落的刻板印象,蘇宗哲認為年輕人最有本錢,一般人認為種田「沒路用」,但他認為年輕人投入很有用。

就連蘇建鈞的姑姑都說,雖然他念光電,但是科技業已走入微利年代,他(蘇建鈞)5年前回來是對的。

有著這樣自信,看好農業前景的家族環境,蘇建鈞自然也是個陽光男孩,不僅已從農5年、製做簡報投影說明農業的可期待性,他將家族代耕事業晉級成專業的農業經營事業。

蘇建鈞說,他手上現在已有85公頃農地,來自100多到200位農民的信任,租地予他。儼然已是新生代大佃農典範的他說,若以平均每公頃租地計算,未租地予他的農民,原本休耕的一年淨收入為6萬元,現在租給他的一年租金收入是7萬多、8萬元。

但是一開始要擴展耕地面積的農地租賃取得並不容易,他說,「真的是挨家挨戶去拜託,最後克服的關鍵是請已租地予他的農地主出面現身說法,才終於取信於新的農地主也租地給他」,讓他拓展專業農業經營的夢想。

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新知、新作法與活力,蘇建鈞用新方法從農。

陳瀅淨雖是女生,身為大佃農陳(峰)昇的寶貝女兒,她開始是親情的呼喚返鄉,但才花半年,原本念澎湖科技大學食品加工科畢業的她,就學會駕駛父親所購各式機械耕作所用的曳引機。

誰說女生不善機械操作、不適合繼承農業,一片父系社會氛圍濃郁的台南農業環境理,因為新作為,小女生也成了大佃農。

陳瀅淨笑說,「我是不喜歡種田,但我喜歡開曳引機,會開曳引機後,竟也自然就會開手排車了,現在還負責10公頃農田耕作。」

女兒總是比較心繫漸漸年老的雙親。她說,以他父親手上210公頃農地機械化耕作的當下,她除能自理10公頃謀生,也能陪伴父親了;對比過去在外念書,父女無話可說,現在他們很能聊了,父親也顯得開朗。話說至此,她眼眶泛紅。

樂見休耕地活化政策前,就有新農返鄉務農的成功案例。

農業委員會主委陳保基說,明年農委會將從農民學院舉辦青年回農企劃案競賽,從中選出100位有意務農的年輕人,接著展開兩階段的2年培訓作業。

首先是安排這100位新農到農業改良場等農委會附設單位上課,傳授農業耕作到生產行銷等專業知識。

接著,還要幫助年輕人真的到田裡展開耕作,最後依據他們所學、所為,評選出10位表現傑出的人,頒發新台幣20萬到30萬元左右的獎金,鼓勵他們往後投入農業發展;讓台灣農業晚起步的世代交替與現代化進程,透過年輕人的活力與創意,加速展開。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