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帶荷包魚培育有成 海生館創生機

【新唐人2012年11月18日訊】社區廣角鏡(267)俗稱「金蝴蝶」的藍帶荷包魚,以往培育仔魚後只能活廿多天。台灣屏東海生館的副研究員呂明毅,突破培育瓶頸,將培育天數推進,超過三個月,創下世界記錄,目前每年可以養三四百尾的小魚苗,讓未來進行量產的計劃,向前邁出一大步。

小小的嘴巴,黃藍相襯的條紋,悠遊地在珊瑚礁旁擺動,身形象是一只美麗的蝴蝶,但牠可是地域性非常強的魚種。

海生館生物馴養組 副研究員 呂明毅:「像這種魚要長成成魚,可能要到七八年,就從卵到成魚要七八年,雖然牠很強健,可是牠基本上大概一個缸子只能養一只到兩只,其他都會互相攻擊咬死掉。」

這種互殘的特性,在人工培育繁殖上,也是困難重重。

海生館生物馴養組 副研究員 呂明毅:「主要就是它的嘴巴很小,然後牠對水質的要求也很嚴格,就是一般像我們可以養石斑魚跟鯛類的水質,對牠來講是比較髒,牠要很乾淨的珊瑚礁那種水質,就是我們說的瀕營養的水質,所以除了餌料要比較小以外,水質要很乾淨才能養活牠,最困難就是牠會有魚病,就是牠會感染寄生蟲造成大量死亡,像我們做研究買了大概100只種魚,到最後只活一兩只可以做研究。」

藍帶荷包魚屬高經濟價值觀賞魚種,因產地關係,復育非常不容易,海生館已經持續了五六年的培育計劃,直到這一兩年才突破。

海生館生物馴養組副研究員 呂明毅:「國外完全沒有人做(培育),因為這種魚很稀有,算屬於日本南部一直到韓國,然後台灣、香港很狹小的分佈,所以國外完全沒有這種,這種魚在國外一只魚要臺幣一萬兩千多元,很貴的魚,所以他們基本上是不可能有這麼多種可以去做繁殖。」

人工養殖成功,有助於野生魚群的保育,專家也呼籲,國人喜歡養觀賞魚,盡量買人工繁殖的種苗。

海生館生物馴養組副研究員 呂明毅:「我們希望說盡量還是不要去抓野生的,那假如我們建立這個技術之後,希望大家要養的話,就是買人工繁殖的種苗,不要去破壞大自然。」

新唐人亞太電視李涓榕台灣屏東採訪報導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