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0月13日訊】1884年10月13日,格林尼治時間正式被採用為國際標準時間。格林尼治標準時間(Greenwich Mean Time,GMT)是指位於英國倫敦郊區的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標準時間,因為本初子午線被定義在通過那裡的經線。1884年,國際天文學家代表會議決定,以經過格林尼治的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作為計算地理經度的起點,也是世界標準「時區」的起點。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的由來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的制定,與英國一件爭執案有關。
1858年11月24日,英國多塞特郡的時鐘指在上午10時6分,該郡一位法官判決一名提請土地訴訟的人敗訴,因為在上午10點開庭時他沒有準時到庭。兩分鐘后,那人到庭,他向法官指出,按照他家鄉肯柏蘭郡喀來耳鎮火車站的時鐘,他是準時到達的。這個案件因此必須重審。
火車站與法庭的時間出現差異,促使英國政府去統一時間。
英國還是一個航海業非常發達的國家,對航海者來說,能否準確計時,是生死攸關的事。因為沒有準確的計時工具,就無法知道船隻在海洋中航行的位置和時間。長期以來,航海者只是憑航海經驗臆測經度,確定航向,如果錯了,船隻就會走錯航向,甚至會擱淺或觸礁,這樣的事故在航海史上屢見不鮮。
1707年,一支由克勞斯利爵士率領的英國艦隊,因測錯了經度而失事,使4艘艦隻被毀,兩千多人葬身魚腹。為解決測定航海經度問題,早在1675年英王查理二世下令在倫敦東南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尼治村興建天文台。天文學家經過百余年的努力,終於研究出了一套科學的計時法,並把經這個天文台的子午線,作為地理經度測量和計時系統的起點。全世界的航海者只要以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子午線為起點,便可以在航行中準確地測出自己船隻的正確位置和當時的時間。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科學研究,為繁榮海上航運事業、避免航海事故做出了貢獻。
1870年,美國女子學院院長查爾斯•多德教授首次提出,按經度線將全國劃分為若干時區,每個時區自東向西依次相差1小時。他還建議把英國格林威治天文台作為地理經度和時區的起點。這一方法最先為美國各鐵路公司採納,后又在全美推廣。當格林尼治天文台確定自己的子午線時,世界上有些國家根據本國的地理條件,也確定了自己的子午線,這樣就容易造成混亂。
1884年10月13日,20多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會議,就使用統一的國際標準時間和統一的子午線問題作出決議:「會議向與會國政府建議,將通過格林尼治天文檯子午儀中心的子午線規定為經度的本初子午線。」於是,通過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經線被世界公認為本初子午線,作為計算地理經度的起點和世界「時區」的起點,格林尼治國際標準時間從此誕生。與會專家一致同意採用時區制度,最後通過決議,以經過格林威治的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作為計算地理經度的起點,也是世界「時區」的起點;向東為東經,向西為西經,各為180;每15;為一個時區,相差1小時,將全球按經線等分24個時區。會議還決定在180經線附近設置一條假設的「國際日期變更線」,以避免地球各處因不能在同一時刻看到日出引起的日期紊亂。這次會議確定了格林尼治時間為世界的標準時間。
1924年2月5日開始,格林尼治天文台每隔一小時會向全世界發放調時信息。
格林威治時間與原子時之爭
格林尼治國際標準時間誕生至今,已有120多年歷史。但由於格林尼治時間是「地球自轉時間」,因地球自轉速度不穩定。相比之下,利用原子的特性來確定時間更為可靠,因為「原子鐘」利用的原子吸收或釋放能量時發出的電磁波非常穩定。所以,原子鐘可以達到每100萬年才誤差1秒。於是時間測量系統逐漸轉向了原子鐘。
於是,1972年確立了現今全球通行的「世界協調時」(UTC),一種「原子時」和格林尼治時間標準的綜合體。它基於原子鐘,但為了與地球自轉時間保持一致,在兩者差異累積到0.9秒的時候,就加上或減去一秒,這就是「閏秒」。兩種時間以各自的速率向前奔跑,兩者的偏差也在不斷加大。至今,這套體系已經添加了24個閏秒。
因加減閏秒給衛星定位、導航等依賴時間精度的高科技領域帶來不便,因此自從1999年以來,「閏秒」存廢之爭從未停止。
2012年1月16日到20日,在日內瓦召開的國際電信聯盟會議上,各國代表再次討論了「閏秒」的存廢。不過因爲各方分歧較大,會議決定將修改現行世界標準時間——「世界協調時」的有關提案推遲至2015年的下次大會上考慮。
這意味著,原子時還沒有被接受為新的世界時間標準,源於格林尼治時間的現有時間標準將繼續有效,彌補「世界協調時」和原子時誤差的「閏秒」也將繼續存在。
新唐人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