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備師資 質比量問題更嚴峻

【新唐人2012年9月20日訊】(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0日電)走過「師培爆炸」的年代,教育主管機關不該只著眼於「量」的問題,更該正視「質」的危機。

民國83年「師範教育法」修正為「師資培育法」後,師培生從「保證飯碗」的分發制,改成儲備制。修完教育學分、取得教師證,也不保證有教職。

大量開放一般大學培育師資的結果,93年的師培生一度高達2萬多人,高過職場需求,導致「流浪教師」問題,教育部不得不推逼使大專減招和退場。

根據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師資培育統計年報」,100年師培量為8000餘人,剩下93年最高峰的4成,其中取得合格教師證照約6000人。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長張明文認為,目前師培量已不需再減。全台灣教師總額約20萬人,少子化影響後,大概只需18萬人或15萬人。但不論哪個數字,以平均任教30年計算,每年仍須培育5000至6000位儲備教師,才能維持教育體系的「新陳代謝」。

既然「量」已不是問題,教育單位轉而關注「質」。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劉欽旭表示,近年職場供需失衡,找不到工作的隱憂,已經對師資培育產生傷害。

劉欽旭表示,師培單位普遍擔心,吸收不到優秀的學生,而修讀教育學程的學生,也難以定心。有教授向他反應,現在已很難要求師培生認真讀書,因為學生總是會回說,「認真讀這個,出去沒工作怎麼辦?」

劉欽旭說,在他讀師專的時代,畢業保證分發,大家能心無旁騖地學習,早早立定「為人師」的志向。但現在的師培生很難為,一面修教程,一面還要去補強第二、第三專長,為自己找好其他退路。

另外,過去「師培減量」不論學校品質,一律砍一定比例的作法,已使許多老牌的師範學校,受到很大的衝擊。劉欽旭建議重新審視相關制度,讓優秀青年願意投入教職,師培教育體系也要維持一定的品質。

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表示,近年師資供需已逐漸穩定,一定比例的師培生,畢業就能找到正式教職,100年師資人員就業率更達87.37%(包含非教職的其他行業)。

張明文希望師培單位告訴學生,走教師之路,其實還是有相對穩定的就業市場,「念法律也沒保證能當到法官」,不論經濟狀況如何轉變,台灣還是需要一定數量的教師,只要有興趣、有熱情,都可以放膽走。

「流浪教師」的印象,已深植在人們心中,教育是百年大計,教育人員的品質更是不能馬虎。教育單位要重拾年輕人對教職的信心,恐怕不只是心理喊話就行。

教育部或可考慮增加公費生的數量,在大學招生端便留下優秀學子。並重新打亮教育學程的招牌、增加的多元技能,讓師培教育不只是培養「優秀教師」,更是「優秀人才」的保證,使教師證成為黃金證照之一,各行各業無不競相爭取。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