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創作素材「蓪草」臺中展出

【新唐人2012年9月16日訊】社區廣角鏡(258)您知道「蓪草」嗎?它可是有天然保麗龍之稱,是台灣早期的經濟作物,曾經廣泛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蓪草紙花還創下一天外銷出貨達十萬朵的記綠,但隨著塑膠製品的普及,這個令人嘖嘖稱奇的台灣植物跟傳統工藝,現在卻也已經逐漸被遺忘了,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目前正在舉辦《蓪草重生特展》,展出各國蓪草文創產品及超過百年歷史的蓪草畫作,一塊兒去看看。

哇!怎麼會有潔白的髓心從木桿裡蹦出來呢?這是台灣早期在塑膠尚未普遍時,日常生活中廣泛運用的植物材料「蓪草」。

泰雅爾族部落永續發展協會 阿棟優帕司:「這個蓪草,非常好玩,因為這個蓪草一通了以後它會,直達通天,然後我們這些小孩子會在旁邊等著,蓪草掉下來。 」

策展人植物學博士嚴新富:「日據時代它是一個很重要的外銷物資。所以鼓勵原住民部落去種植這個蓪草。」

看似保麗龍的髓心,用長長的刀就可削出薄到可透光的紙張。表面柔順光滑,壓平後剪剪捏捏,又變成栩栩如生的花朵,透過這些阿嬤級的耆老現場示範,找回已逐漸被遺忘的傳統技藝。

蓪草產業耆老施香花:「小時候7歲就做了,我家阿嬤、父親、母親、大姐、弟弟全部在做。」

蓪草產業耆老林信枝:「我已經80幾歲了,我不想把這個東西帶走,我想希望繼續給下一代,年代的人繼續做下去。」

蓪草在台灣早期應用廣泛,它的髓心除了可作為中藥之外,像兒童美勞、針墊、釣魚用的浮標等都是用它製作的,可說是最環保的綠色材料。

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常常看到塑膠花、塑膠草其實是很不合乎環保需求的。在這個時間點,推出了蓪草如何製花、如何做手工藝、如何把蓪草應用在日常生活裡面,我覺的剛好,非常適合這個時代環境的。」

蓪草不但創作成紙花,還可製作成蓪草畫及各種作品,有興趣的觀眾朋友不妨利用週末假期來趟知性之旅吧。

新唐人亞太電視邱添喜、姜紀美台灣臺中採訪報導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