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加人為破壞 珊瑚生態難返

【新唐人2012年9月11日訊】(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1日電)國內研究顯示,颱風加上人為破壞加劇,台灣珊瑚生態難以回復原貌,建議政府規劃「禁採區」。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表示,颱風帶來的強勁海流,會破壞珊瑚生態,這屬於正常的「生態擾動」,一般來說,大自然都能自動回復。

然而,人類活動加入影響後,便會影響自然回復的歷程。陳昭倫表示,民國85年的賀伯颱風、98年的莫拉克颱風、以及87年全球海溫升高,是台灣珊瑚生態衰退的轉捩點。以墾丁萬里桐海域為例,覆蓋率在27年間減少6成,而與珊瑚形成生存競爭的大型藻類,則成長超過1倍。

陳昭倫說,珊瑚礁海域的污染、過度漁業、海岸發展觀光、棲地破壞等,都可能永久破壞珊瑚的生態。他建議設立「禁採區」,嚴格禁止漁業捕撈等行為,讓自然得以喘息。

陳昭倫說,台灣政府難以設立「禁採區」,主要是擔心影響漁民生計。但在他看來,禁採區不是完全不能捕魚,可採取限制「漁法」、捕撈的魚種等。或者透過「緩衝區」、「一般區」等層級的設立,讓生態、漁業、觀光得以並存。

陳昭倫建議,政府應告訴漁民,禁採是讓未來有更多魚可抓,「不是要阻止你過原來日子,而是要助你過更好的日子」。

陳昭倫說,珊瑚生態系除了提供海洋生物重要的棲息環境,涵養著非常高的生物多樣性,同時也具有經濟產值。根據國外學界估計,全球珊瑚礁每年淨收益約新台幣1兆元,不少保養品、化妝品的原料,都與珊瑚有關。

陳昭倫說,目前台灣僅有澎湖、東沙群島設置了「禁採區」,但法令執行不夠徹底,澎湖還是處處可見民眾垂釣,「再這樣下去,台灣的珊瑚就只能說再見了」。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