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機農業方興未艾
北京時間:2012-08-14 10:28
【新唐人2012年08月14日訊】 (美国之音電) 臺北 – *台灣有機農業發展快*
雖然有機農業概念的提出已經近百年了,但台灣發展有機農業不過是20年的事情。有機農作物種植大戶林瑞鵬成功發展的故事只是台灣大力推動有機農業發展這個大背景下的一個例子。
台灣政府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推動有機農業的。在經過了將近10年的緩慢發展之後,有機農業的發展速度從2006年開始加快,至今未衰。有機田驗證面積從1334公頃擴大到5259公頃,每年增加幅度在300公頃以上, 增速在20%到33%之間。2010年的增幅達1000公頃。
花蓮農業改良場廠長黃鵬在辦公室接受美國之音採訪 (美國之音木風拍攝)
花蓮農業改良場廠長黃鵬在辦公室接受美國之音採訪 (美國之音木風拍攝)
在這一輪的快速發展中,位居台灣東部的花蓮、宜蘭和臺東三縣最為突出。據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提供的數據,截止到2012年5月,花蓮有機栽培面積達1033公頃,排名第一。臺東縣698公頃,排名第二。宜蘭縣346公頃,排名第五。三縣合計2078公頃,佔全台灣有機總面積的40%。
花蓮農業改良場廠長黃鵬告訴記者說:“(台灣)到目前為止有5259公頃,花蓮縣有1033公頃,佔全國的1/5。我們這邊的特色就是我們地區一開始推動的水稻。台灣吃的水稻,每兩包就有一包是我們花蓮縣生產的”。
所謂有機農業是和傳統農業相對的一種生產方式。傳統的農業生產使用化肥、農藥、飼料添加劑等人工原料以達到增產的目的。但科研人員發現,化學物質雖然能夠在增加產量、除草殺虫、美化蔬菜、水果和加速牲畜生長等很多方面具有顯著的作用,但現代科學和醫學發現化學物質對環境、土壤、水源、和人類的健康正在造成多方面的危害,有些已經確定,還有很多尚待確定。
花蓮縣政府農業處處長張智超在辦公室回答記者問題 (美國之音木風拍攝)
花蓮縣政府農業處處長張智超在辦公室回答記者問題 (美國之音木風拍攝)
人們對污染的恐懼和對健康的追求讓有機農業應運而生。這種新的生產方式要求自然資源循環利用,不允許使用合成化學物質,強調建立水土資源保育與生態平衡的管理系統,達到生產自然、安全和健康的農產品的目標。
*東部地區得天獨厚*
台灣東部地區由於縱貫臺島南北的中央山脈的阻隔而沒有能夠和西部一起在台灣六、七十年代的經濟起飛中同步發展。以農業為主的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落伍了,農民的生活水平下降了。
但是這座山脈如今卻變成了東部地區農民的福音。相對封閉的自然地理環境給有機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它所需要的幾乎所有條件:潔淨的水源、優質的土壤、濕潤的氣候。再加上沒有工業污染,花蓮、宜蘭和臺東成為台灣得天獨厚的有機農業發展的重要基地。
花蓮縣縣政府農業處處長張智超對美國之音說:“花蓮的操作為甚麼成功,第一個要件就是水,灌溉用水是最重要的。花蓮有高山,西邊有中央山脈,森林的含氧水,東岸有海岸山脈。”
張智超說,這兩個山脈的水土保持做得非常好。花蓮有108條獨立的灌溉水源。全縣沒有一家有化學污染的工廠。花蓮的水質達到各種有機檢測標準 。
*輻射、聚集效應顯現*
隨著有機農業的發展,它的輻射作用日益顯現出來。花蓮農業改良場廠長黃鵬介紹說,如果只是小面積搞有機農業,鄰近的農田還保持傳統的耕作方式,化肥和農藥就很容易造成有機田的污染。於是,在政府的幫助下,一個又一個有機村相繼出現。
宜蘭綠博用廢物建起的大門 (美國之音木風拍攝)
花蓮南部富裡鄉羅山村是台灣第一個有機村。在村農會的協調下,羅山村建立了有機休閑旅遊的口碑,周邊的豐南村、竹田村、石碑村和永豐村等也都起而倣傚,慢慢擴大形成了有機產業群。擁有各自不同的景觀、文化及農產品的村落連接起來形成了產業聚集效應,給農民帶來更多的經濟來源,提高了有機產業的深度和廣度。
擁有100多公里海岸線的宜蘭縣則把有機農業和綠色經濟結合在一起推出了每年一度的“綠色博覽會”。農民們在這個博覽會上展出和展示的 不僅有機農業的產品和其生產方式,還有大量利用廢棄的材料製作的園林裝飾品,體現出“有機的”生活哲學和生活態度。
宜蘭縣政府秘書長陳鑫益在綠色博覽會上向記者介紹情況 (美國之音木風拍攝)
宜蘭縣政府秘書長陳鑫益在綠色博覽會上向記者介紹情況 (美國之音木風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