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彥:「特供空氣」與「百姓之福」

對受過幾千年專制文化熏陶的中國人來說,「特供」看來是可以接受的,老遠祖宗就這麼傳下來了──古時皇上以及皇親國戚享用的不都是貢品麼?這是有「一騎紅塵妃子笑」之類的詩句所證明的。

但「特供」如果和「空氣」聯繫到一起,那就完全超乎人們的想像力,就很需要與時俱進了。

企業向中南海「特供空氣

去年十二月五日經過廣州機場的時候,赫然在書店發現當天出版的廣州《南都周刊》二○一一年第四十七期,封面大字標題相當刺眼,或者說相當刺心:《當空氣也要特供》。

這是該期的一篇長文章的主題,看得出該文從中國著名的遠大集團的宣傳獲得靈感。那則題為「遠大空氣淨化機成功案例──中南海篇」的宣傳廣告已經悄悄從網上刪去,原因並非是像其他許多企業作虛假宣傳,正好相反,它太誠實了,政治含金量太高了,以致它濃縮出來的「特供空氣」這一新鮮觸目而又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名詞脫穎而出,已無法在人心中刪除,還肯定將在中國經濟史社會史政治史上永垂不朽。

該集團某高層人員自豪地披露,在人民大會堂、在胡錦濤的辦公室,還有紅牆掩映的中南海,已經安裝二百多台空氣淨化器。他回顧說,要說服中共領導人安裝該公司的空氣淨化器並沒有花費太大功夫,公司在政治局常委成員使用的會議室中先安裝了一台,沒過多久,交易就搞定了。能不搞定嗎?只怕是搞定得太晚了──技師清理淨化機過濾網的現場拍了下來,當看到墨汁一樣的髒水……,遠大集團這個產品就立時成為了國家領導人指定的必需設備!

中央經貿高官作見證

遠大集團的宣傳材料中還包括一系列政府和企業領導人提供的證明,其中有中國經貿高官龍永圖同志的見證。這位龍的傳人堅持要在出門坐車和旅館住宿過程中都帶有此種裝置。在證詞中他謙卑而又震聾發聵地告訴中國人民一個偉大的無可辯駁的真理:「呼吸清潔的空氣是人的基本需要」。

遠大集團的老總們無疑非常自豪。他們的自豪更因其堅定不移的信念與忠心而倍增。他們打出的口號是:「為國家領導人們創造健康、清新的辦公環境,是百姓之福。」

然而,即使今天中國人的認知水平尚未達到破除「特供」的高度,但還是會通過自身體驗,知道不能靠仰望「特供空氣」就可以僥倖榮獲「百姓之福」的──「百姓之福」更需要建立在實實在在「呼吸清潔的空氣」這個每個公民的「人的基本需要」之上。那為了這個「基本需要」,難道十四億人每人要隨身配備一部空氣淨化機不成?如真有此種「規劃」並得以成功,在這片神奇的國土上到處遊走的是這種神奇的人類,那真可謂最具中國特色的蔚為大觀了。不過,欲睹如此奇觀者肯定失望。不說別的,很多為了其他的生活基本需要還在苦苦掙扎的人,又如何為了「呼吸清潔的空氣」這個「基本需要」,而能夠另外掏得出錢來購買遠大集團老總們無比自豪的高科技產品?!

這樣,《南都周刊》的封面文章也從另外一台儀器獲得靈感,這是美國駐北京大使館的空氣監測儀。早在二○○八年這些美國人就在自家使館院內架起了一台這個玩意兒,每隔一小時在推特發佈一次空氣質量指數,說是為使館人員及在華美國人士提供參考。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它的瞬時檢測數據顯示,其所在的北京東三環的空氣質量指數超過了五百,使館甚至用了「crazy bad(糟糕透了)」來形容當時的空氣質量。當然,這台儀器引起了中國官方的不快,中國外交部一直向美國抗議。但對於中國大陸廣大民眾來說,這幾年這台空氣監測儀就像當年足球世界盃那條大章魚保羅一樣,在中國大陸成了知名度越來越高的明星。它不僅讓中國人知道了中國城市空氣狀況的另一種描述,也讓「PM2.5」這個術語深入人心。《南都周刊》顯然站在中國民眾一邊。

中國人喝西北風都可能中毒

《南都周刊》的封面文章作者明白,除了空氣之外,其他的領域也不太平。中國有百分之十的耕地被重金屬污染,其中,受鎘污染和砷污染的比例最大。這就意味著,國產糧食中有百分之十都是從這些被污染的土地上產出的。飲水的水源也岌岌可危。二○一○年,全國一百八十二個城市四千一百一十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中,百分之五十七點二的地下水水質是較差和極差。地溝油這個偉大的發明,正在刷新中國的食品歷史。而大米、豬肉、粉條、牛奶……也一個都沒閒著,它們爭上報紙頭條的勁頭是「國際章」、「國際冰」所不能比的。不過,正如該文章說:為了躲避地溝油,我們可以在家吃飯;為了喝口乾淨水,我們可以購買各種淨水器;為了不攝入三聚氰胺,我們不喝牛奶;但這年頭,喝西北風,也可能會中毒!現在,連接香港深圳的羅湖口岸,每天都有很多人攜帶大量奶粉、醬油、海鹽、米粉過關;未來,他們的購買清單中,會出現產自「澳大利亞的空氣」、「佛羅里達的空氣」、「挪威峽灣的空氣」這些人類文明誕生以來最不可思議的商品嗎?《南都周刊》文章不安地預測。

《南都周刊》之所以重頭刊登「當空氣也要特供」這個最關乎中國每一個人切身利益的專題,顯示中國民眾對嚴重的空氣污染環境污染已經忍無可忍了。它觸目驚心地提出一個近乎「天問」:

「這場和PM2.5的持久戰中,我們能在倒下之前,找到解決之道嗎?」

文章來源:《爭鳴》雜誌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