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欣賞】 讀《感遇.一》有感

【新唐人2012年8月11日訊】「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唐詩」作為中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穿越時空,經過千年的歷史,依然散發著耀眼的智慧光芒。唐詩中尤以清代蘅塘退士編撰的《唐詩三百首》最為著名,廣為流傳。從五萬首唐詩中凝練摘選出三百餘首膾炙人口之作,沒有宏大的心胸和氣魄實難完成。

唐詩三百首》定本後風行海內,幾至家置一本,雖然讀起來朗朗上口,卻因為註疏印本較少,讓人讀來不解其意。縱觀多家唐詩註疏,其中以上元陳伯英女史的註疏本最受歡迎。讀了陳伯英的註疏本《唐詩三百首》,才知道作詩不可一字無來歷,讀詩不可一字不考核也。每次讀唐詩,都覺得回味無窮,含義深遠。

全書開篇第一首詩就是張九齡的《感遇》。所謂「感遇」,即有感於心而寓於言。這也是寫作者必需具備的心態,遇人遇事,有感而發,用詩詞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詩言志」是也。如果沒有「感於心」的事或人,寫出來的東西就會空洞無物,難成經典,所以,這第一首詩就告訴了我們作詩的基本原則 —-有感而寓於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古詩讀來有味,這五言八句的一首詩,幾乎每句都有來歷。「葳蕤」形容草木果實下垂的樣子。引自王粲詩:昊天降豐澤,百卉挺葳蕤。「欣欣」也是用來形容草木茂盛,生機盎然的樣子,引自陶潛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此「生意」非買賣也,乃是形容草木生長的意境。其詞還有一段故事:據說,晉代桓玄兵敗後,殷仲文又官復大司馬諮議,雖然如此,卻沒有往日的威風了。大司馬廳前有一棵老槐樹,樹葉廣袤,殷在月朔之夜與眾人在廳前,看著老槐,徘徊良久,嘆息道:槐樹婆娑,無復生意。看來用這個詞,還要先知道這個故事才行,作詩真不容易。「佳節」一詞來源於曹植表:一陽佳節。「林棲」則來自曹毗對:儒不追林棲之跡,不希抱鱗之龍。「本心」來自《魏志・管寧傳》:豈自遭之而違本心哉。瞭解了註釋,再回過頭來讀這首詩,味道又不一樣了,感覺每句詩中,都有我們值得玩味的東西,都有我們思考的空間。再結合作者寫詩時的心態,就能夠更加深刻的理解這首詩了。

張九齡是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唐玄宗是太平天子,張九齡是最後一位太平宰相,雖曾遭貶,但一生仕途順遂,被後世譽為「開元之世清貞任宰相」的三傑之一。《感遇》共十二首,均為張九齡遭讒貶謫後所作,此為第一首詩。全詩一開始就用整齊的偶句,以春蘭秋桂的繁盛之貌,描繪出無限生機和清雅高潔的特質。三、四句,寫蘭桂充滿活力卻榮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質。上半首清新自然抒寫出蘭桂的美好。五、六句以「誰知」急轉引出與蘭桂同調的山中隱者聞到花香心情愉悅。末句詠懷,草木流香本為天性,何求美人攀折。也是隱喻做人應該如蘭桂一樣清雅高潔,不求顯達而香流人間。蘅塘退士選此為全書之首,也是找到了與張九齡共鳴之處。輯錄《唐詩三百首》,目地是為了校正《千家詩》的不足,達成自己的心願。而成書後是否能如《千家詩》那樣廣為傳誦,則不必考慮,正所謂「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歷來認為全詩一面表達了恬淡從容超脫的襟懷,另一面憂讒懼禍的心情也隱然可見。可是查閱歷史,發現張九齡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名相、文學家、詩人。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這樣一位人物怎麼會「憂讒懼禍」?山中隱者聞到花香心情愉悅之句,讓人一下子從俗世中超脫出來,也只有向道之人才會在賞蘭詠桂之時,想到林棲者的逍遙自在,返朴歸真。人也應該如草木一樣返出自己的本性,而不是為外界的誘惑而改變自己的本來面目。

經過上述的分析,再讀此詩,是否會有不一樣的味道呢?

文章來源:《正見網》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