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憶故宅(七)

【新唐人2012年8月10日訊】前面說過大門洞和門樓,現在該介紹到真正的「門」了。門的組成包括:門板、門框、上檻、下檻、門枕石。我們一般認為門板四周的框子就是門框,但嚴格的說只有左右兩邊叫做門框,上邊的叫上檻,下邊的叫下檻,又俗稱門檻兒;門枕石俗稱門墩兒。

門面小的只有一圈門框,門面大的有上邊兩層檻和內外兩層框,靠牆的是抱框,靠門的是門框,抱框和門框之間填以木板,叫做余塞板。有的門框上掛著寓牌,標明住宅主人的姓氏,如「張寓」。我以前還見過一家門框上釘著木牌,木牌上是「一善」兩個字,不知何意,問了一位老先生,他說他也拿不準這家主人的意思,但有句老話是「一善壓百惡」,可能與此有關。

大門以上是中檻、走馬板和上檻,如果有匾額就是掛在中檻以上。下檻俗稱門檻兒也是高低不同,門越大門檻越高,有的可以達到膝蓋的高度,所以那時候說誰家不一般就說「你家門檻兒多高呀!」那麼高的門檻進出不方便,所以就做成活動的,白天把門檻兒拔下來放在門洞里,晚上或沒有太多人進出時再把門檻兒插上,記得小時候每天晚上睡覺前得關大門,其中一項工作就先把大門檻兒插上,再從裡邊把門閂插上,所以我們晚上在屋裡總說「出去看看插大門了嘛」。聽媽媽說文革那時候她親眼見過紅衛兵折騰一個小腳老太太,因為老太太家裡成份不好又住在深宅大院里,這是典型的剝削階級,紅衛兵打著、罵著逼那個老太太站到大門檻上去,那意思是你家門檻既然很高你就站高點,老太太挺費勁爬上去兩個小腳哪裡站得住呀,像踩鋼絲的一樣,而且還不允許用手扶門框,結果老太太摔下來滾到台階下面,當場就起不來了——腿摔斷了。那個可怕的年代這高門檻也是罪惡的,也得因此付出血的代價。

門板是很厚重,背面有外露的穿帶,既增加堅固程度還可以用於上門閂;正面是平板的,有門鈸、門環、下邊有如意形的鐵板,這些既有實際功用又可以起到裝飾作用,就像大門有了五官一樣。大門中間大片的空白可以貼門神、也可以寫上門聯,比如「詩書繼世、忠厚傳家」、「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但我也見過有時代烙印的門聯,比如「偉大的毛主席萬歲」之類的,說來和幽幽的四合院很不搭調,但那個時候四合院的一切美好優雅都是屬於被批判的,因此也就不足為奇了。

古代門窗也沒有合頁這種東西,大門的固定和開啟是靠把大門上下的門軸固定在下邊石頭的軸碗和上邊木頭的軸承里。上邊木頭的軸承就是在一棵橫木上挖出兩個洞,分別套進兩扇門的上門軸,這根橫木固定在上檻或中檻,固定不是用鐵釘,而是用木銷子,木銷的正面在門檻的外面,叫做門簪。下邊石頭的軸碗是在一塊大石頭上鑿出的,這塊大石頭叫做門枕石,門框和門檻就騎在門枕石的中間,大門裡邊一半托著大門的重量,外邊一半起著平衡重量和裝飾作用,這就是俗稱的門墩兒。

這門簪和門墩是整個大門最精彩之處,門簪是木雕,門墩是石雕。門簪上一般雕刻花卉、吉祥文字等。門墩有方的,側面有瑞獸、八仙之類的圖案;最好看的是抱鼓石的,下面是須彌座,上面是豎著放的石鼓,鼓上卧著小獅子,鼓心上的雕刻「五蝠捧壽」比較多。五隻蝙蝠圍成一圈,中間是一個壽字,蝠是福的諧音,五福最早出於《尚書洪範》的記載「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攸:行)好德,五曰考終命」。現在中國社會所謂的成功人士,多少是為財而死、為權勞心、為利坑人,最後自己心身疲憊甚至英年早逝,身後罵名一片,如此說來這些成功人士真算不上幸福,你看五福他能占幾項?

結實敦厚而美觀的大門墩,祖祖輩輩都是孩童爬上爬下的地方,在此嬉戲打逗、在此乘涼消夏、在此聽故事唱童謠,「小小子,坐門墩,哭著喊著要媳婦,要媳婦幹嘛?點燈、做飯……」不知從多少個老奶奶的嘴裏唱給小孫子,就這麼陪著人們一輩輩的長大、變老,又唱給下一代。以前我是很喜歡欣賞各家門前的大門墩,不同的樣式,不同的圖案,各有韻味,所以愛在衚衕里閑逛,那個樂趣毫不遜色摩登女郎逛名品店。

其實我看到的門墩已經是殘破不堪了,幾乎我沒在我家周圍見過一對完整的作品,因為文革破四舊,紅衛兵小將革命激情衝天,扛著大鐵鎚到處竄,把所有的門墩都砸了。有的門墩雕刻極其精美,聽老人講當時宅子的主人都愛惜備至,平日用木匣罩上,生怕進出磕碰,只有年節或貴客臨門才打開展示一番,可是在那個瘋狂的年代這麼精美的藝術品怎麼就被當作了邪惡的象徵呢?真是令人扼腕嘆息!即便如此,就像風韻猶存的半老徐娘一樣,你還可以欣賞她的美。後來城市改造的步伐飛快的邁進,幾百年的幽深巷子退出了這座城市,在此灰飛煙滅之際我好心痛,我就要看不到這些門墩兒了,推土機把它們連同昔日的生活無情地推進了建築垃圾。我在廢墟上徘徊尋找著,希望找到品相尚可的抬回家或放在牆邊擺放花盆,或放在廳里當別緻的石凳,讓我兒子還可以有個門墩爬上爬下。可是負責拆房的包工頭髮現有人關注這些「垃圾」,就像看到了商機,漫天要價,此事無果而終,每每想起仍心存悔意——當初怎麼就沒狠心買下來呢,總覺得還有機會,就這麼錯過了,誰能想到這一切消失得那麼迅速!現在只有憑著記憶去給兒子講那些悠閑平實的生活往事,不知道在水泥盒子里出生、電子遊戲陪著長大的他能不能理解昔日美麗的畫卷……(待續)

文章來源:《新三才》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