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7月28日訊】唐詩經過唐太宗時期和武則天時期的發展,到了唐玄宗時期達到了頂峰。《唐詩三百首》的前四位詩人都是在唐玄宗時期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們與唐玄宗之間的交往成就了不少的千秋佳話,唐玄宗也因為對人才的尊重和欣賞而被視為一位明君。《唐詩三百首》的前四位作者都是因為自己的才華得到皇帝的賞識而做官,而這第五位作者孟浩然卻是因為受到皇帝的放逐而聞名於世的。
孟浩然因為侍奉母親的緣故,長期隱居鹿門山,四十歲才遊歷京師,於太學之內賦詩,卻無人能夠與其應和,受到朝中宰相張九齡、官員王維的稱讚。王維與孟浩然都擅長山水田園詩,被尊為「王孟」。一日,王維邀請浩然到內署(王維的辦公處),不久唐玄宗來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維告訴了唐玄宗實情,皇帝高興的說: 「我只聞其名,未見其人,有什麼害怕還要藏起來?」下令孟浩然出來。唐玄宗詢問他的詩作,孟浩然又施禮,背誦自己的詩作,到「不才明主棄」這一句,皇帝說: 「你不求做官,而我也未嘗拋棄你,為什麼要誣陷我?」因此讓孟浩然回去了。後來張九齡擔任荊州刺史,把他徵聘在幕府中,後來幕府撤銷了。開元(唐玄宗年號)末年,孟浩然背上長瘡而死。縱觀孟浩然的一生,做官的時間不多,大部分都是處於隱居的狀態,所以他的詩作也都是屬於隱者山水田園詩,本詩就是這樣的一首詩。
北山白雲裡,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雖然王維與孟浩然都是唐朝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可是王維的詩平淡中蘊含禪機,透露出修佛者的心態,而孟浩然的詩則完全是離群索居的道家隱者的心態,樂想天真,陶醉自然。一佛一道,同趣異理。本詩的開頭兩句引用的是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陶弘景的詩《答詔問山中何所有詩》。相傳梁武帝多次邀陶弘景入朝為官,被其以詩拒絕: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在修煉中的隱者看來,天上的白雲,林間的松濤都是可以愉悅快樂的,可是卻不能夠作為禮物送給凡人,這樣的高風亮節也是孟浩然的追求吧。而張五就是浩然心中這樣的一位隱者。蘭山在慶符縣洽南,與北山相對,詩人意欲登高相望故人,心緒也隨著鴻雁的消失漸漸低落。遠山的薄暮漸漸生起,讓人惆悵,而秋季的雲清氣爽又讓人興致高昂。在山上時時望見回村的人們,走過沙灘坐在渡口憩息歇累。遠看天邊的樹林活像是薺菜,俯視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彎月。看到如此的美景,不免更加思念朋友。秋天來了,重陽節也快到了,什麼時候能夠與朋友共醉呢!
在《唐詩三百首》的前五位作者中,涉及田園題材的詩,一定會用到陶淵明的典故、詞語。由此可見,陶淵明作為山水田園詩的開山之祖對後世的影響之深。本詩以道教隱士陶弘景的典故開頭,以陶淵明重陽載酒的典故結尾。首尾呼應,使全詩籠罩在一種道家清修的氣氛之中。據《續晉陽秋》記載:陶潛嘗九日無酒,坐宅邊東籬下菊叢中,摘菊盈把,未幾,望見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宏送酒也。道家人物喜歡喝酒,由此可見一斑。
陶弘景雖然不願做官,但受到梁武帝的敬重,經常向他詢問國家大事,被稱為「山中宰相」,最終成為茅山派的代表人物。而陶淵明因為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掛冠而去,隱居田園,潛心修道。兩位的經歷恰恰反映了孟浩然的矛盾心態,一生之中都在為入世和隱居的生活而苦惱,最終他還是選擇了隱居的生活,回歸自然。
文章來源:《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