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魚類滅絕 金門落實保育

【新唐人2012年7月19日訊】(中央社記者陳守國金門19日電)學者調查發現金門河川整治水泥化,破壞魚類棲地,甚至衍生原生種保育類魚類滅絕。縣府建設局今天表示,施作工法已逐漸朝向自然、減量設計概念,期望恢復改善魚類原生棲地。

中華民國魚類學會執行「台灣地區淡水魚調查現況及保育策略」及「金門地區淡水魚類群聚現況調查與保育策略規劃」研究報告指出,原本在金門就不多的史尼氏小(魚巴)可能已在這1、2年內因為僅存棲地的水泥化而在金門絕種,而對岸大陸廈門的情況不可能更好,因此史尼氏小(魚巴)在金門的消失也意謂者這個物種在福建沿海地區小型溪流中的絕滅。

報告指出,台灣本島絕種的大鱗梅氏(魚扁)在金門雖然還存在,但棲地一再受到破壞,外來的吳郭魚擠壓生存空間,大鱗梅氏(魚扁)也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

報告表示,金門早期實施戰地政務,許多土地的人為干擾較少,但金門現在卻「一島兩治」,國家公園管理處與縣府各管各的,縣府各單位也缺乏溝通,因此農業部門縱使有保育觀念,卻敵不過工務與水利部門的動作。

研究團隊未來將在金門建立人工溪流保種中心,期待根絕外來種,維持大鱗梅氏(魚扁)的自然棲地。

縣府建設局表示,金門早期因軍事管制,限制土地的超限利用,保護許多珍貴的自然及生物多樣性資源,但近年土地高度開發及區域排水溝的整治、外來物種如吳郭魚增生危害以及污染、破壞環境等問題,也造成保育魚種大鱗梅氏(魚扁)棲地的破壞與競爭。

縣府建設局農林課表示,經查金沙鎮光前溪及斗門溪整治,約略在民國80幾年完成,僅施作兩邊護岸,保留既有渠底,並依周邊農民需求,施設攔水堰;94年施作光前溪整治工程,更結合魚槽護岸、生態人工濕地概念進行施作,目前河岸生態豐富,有金門特有的金門鬥魚、鱔魚及珍貴的大鱗梅氏(魚扁),經長期觀測,近期有水獺出現覓食及排遺。

農林課表示,為確保金門僅存的大鱗梅氏(魚扁)棲地環境,縣府2月邀請國立海洋大學、國立中山大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金沙鎮公所、縣水產試驗所、工務局及金沙鎮雜糧產銷班等座談,研商、探討保育魚類生態、棲地環境、改善措施及後續復育等議題。

金門縣政府表示,希望結合社區及產銷班力量,推動護魚保魚工作;今年將進行「金門地區保育類淡水魚大鱗梅氏(魚扁)棲地及族群調查與保育策略規劃」研究,進行現況調查、棲地保育規劃、魚類復育、基因型分析、外來種移除及教育訓練等工作,從多方面進行水域棲地原生魚類生態保育。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