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6月30日訊】香港,這個被稱為東方之珠的城市,在主權移交中共15年後,貧富差距來到史無前例的新高記錄。如果就人均收入和GDP的數據來看,香港的表現並不差。但是高房價、高物價,還有開放陸客自由行後,來港大陸人士,從過去的30萬人成長到1,000萬人,這些都形成香港經濟背後的巨大拉力。為甚麼始終拚搏的香港人、卻覺得自己越拼越窮?我們帶您深入探究。
香港政權移交十五年前夕,港府統計處發佈數據,2011年,[透明字卡]香港基尼係數來到0.475,已經超過國際公認的貧富差距警戒線0.4。如果不扣除稅務及社會福利因素,實質基尼係數高達0.537,創歷史新高。這個數字,對香港市民而言,感受不會不深。
香港民眾:「你結婚想不想有層樓啊,第一,住、第二,上班通勤的交通費,伙食開銷,樣樣都貴,你說能不關心嗎?」
香港民眾:「生活艱難多些了,開支大部分都花在衣食住行,娛樂或者進修就少了。」
香港民眾:「香港最大問題就是貧富懸殊的問題囉,香港這麼多年來,經濟發展已經到一個很高的水平了,但是民生(水平)跟不上這進度。」
的確,如果從香港的人均收入和GDP數字來看,「東方明珠」依然高速成長,但繁華的霓虹背後,不再歌舞昇平,而是一個資源分配不均,衝突急速激化的憤怒之城。
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 「正如曾蔭權特首任內最後一次在立法會答詢時都承認,他低估了貧窮的問題是結構性問題。」
即使就業、薪資上升,但絕大多數的香港人,卻覺得自己變得更窮了,樓價、物價飛升,醫療、老人、教育問題,短短几年內,發展成香港經濟背後的巨大拉力。
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梁振英已經公開講,非萬不得已,自由行的規模就定在目前的水平,就是不希望有更多的(內地)人來香港,避免衝擊到香港各方面,民生的各方面。比如買樓囉,香港的房市之所以能炒得這麼高,地產行都說有兩到三成都是來自大陸的豪客。」
曾經被視為香港經濟救星的「陸客自由行」,是中央和特區政府2003年簽訂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時送的一份大禮,但是,真正的獲利者,不是香港市民,而是大型地產商、資本家和國際精品商。
公平正義,成為港人訴求的新口號。新特首梁振英當選後信誓旦旦,要恢復2007年廢除的扶貧委員會,全力打擊貧窮問題。
不過,或許就像香港首富李嘉誠曾經說的:「貧窮,不一定是缺乏金錢,而是對希望和機遇憧憬破滅的挫敗感。」
新唐人亞太電視 香港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