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90後走出校園 創新也徬徨

【新唐人2012年6月28日訊】(中央社台北28日電)6月畢業季來臨,中國大陸今年迎接首批「90後」(1990年以後出生)大學畢業生。學界形容,這一代人明顯與「80後」大學生不同,他們具有創新意識、個性鮮明,卻也更加徬徨。

1990年出生的戴之毅是吉林大學廣告學系應屆畢業生,雖然他已被研究所錄取,但他選擇放棄,前往泰國參加漢語志願者服務。

戴之毅說,還有很多和他一樣希望體驗校外經驗、在異域生活的朋友。

不過,新華社指出,除了像戴之毅一樣展現個性生活的人,在大陸還有一批內心非常徬徨的「90後」大學生。

同為吉林大學應屆畢業生的孫貝貝就是一個例子。她表示,雖然她成績優秀保送研究所,不過她仍害怕3年過後,在工作經驗上,會與同儕拉開距離。

即將赴貴州工作的鄭禮則說,現在工作不好找,自己花1年多時間,費了好大的勁,才找到一家自己比較滿意的工作。

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最新統計顯示,今年全國大學畢業生多達680萬人,創歷史新高。然而,「90後」面對的職場形勢,並非一片大好。

對於許多大學生對未來感到迷茫,不知道該選擇怎樣的道路,大陸多家媒體近日頻頻刊出校園與社會銜接中「間隔年」的報導。

間隔年(Gap Year)多指年輕人在畢業後或入學前,以義工或打工旅遊等方式在其他國家生活1年,尋找學習、生活的目標,再回國工作、讀書。

有多次國際志工經驗的大陸學生安芯表示,1名在大陸支教(支援落後地區教育工作)7年的台灣教師曾說,台灣少了她並不重要,但對於偏遠地區,她卻能改變一些人的命運,振奮了安芯的意志。

安芯認為,旅行的意義除了發現自己的才能,更會懂得用理解、包容、尊重心態對待週遭人和事,是一種「身心靈」成長。

有學者指出,進入社會前,年輕人可利用一段時間,隨心所欲、不必妥協,去找尋自己真正的理想,這對未來就業有很大幫助。隨著年紀增長,對責任和義務以及安穩的訴求逐漸增加,這種機會將越來越少。

但學者強調,間隔年並非吃喝玩樂逃避現實,更重要是利用機會開闊眼界,增加自己的軟實力。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