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憶故宅(一)

【新唐人2012年6月22日訊】住宅,簡而言之是遮風避雨的生活需要,深而言之他還承載著我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決定這個生活方式的精神和文化內涵。一個民族創造了自己的住宅,住宅又反過來塑造著這個民族。近百年來隨著西學東漸中國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完全顛覆了中國幾千年的傳統,隨之中國人現在的住宅也迥異於歷史各個時期。

現在中國很多人都覺得這個社會浮躁殘酷,人們之間冷漠自私,令人頭痛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有人在想我們這個社會怎麼了?我們這個民族怎麼了?痛定思痛,我們社會的發展模式對嗎?是不是我們對傳統思想文化否定得太徹底了?基於這種思考,讓我們借追憶傳統住宅而回顧傳統的生活方式,進而談談我們的民族文化特點,或許從中能獲得一點啟發而有益於今日社會,希望有以管窺豹、拋磚引玉之效果。

以突出庭院作用為特點的住宅

庭院,本來不是住宅中的建築組成部分,他是一個空間,一個由房舍圍成的空間。可有意思的是我們總是用院子的概念代替住宅,比如我和父母回憶我出生的那個住處總是說「咱家老院兒」,小時候聽老人們評論誰家的住宅也是說「這小院兒不錯」,我們現在說山西晉商喬家的房子不是也說「喬家大院」嗎?

如果說住宅里的房子是實際的建築物那麼我們把它看作「實」,庭院是個空間當然相對來說就是「虛」了,我們中國人為什麼要用「虛」的庭院概念代替「實」的住房呢?這就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思維了,我們習慣上來直接表意,而非表象。表意是表達意境,這是活的,只有在「虛」的空間——庭院裏面才能展開我們豐富多彩的真「實」生活,這就是「虛」中有「實」,我們對家的概念是家庭的生活,所以用庭院代替住宅的說法那是我們把中國人對家的細膩情感傾注到住宅的概念里了,不自覺地就在表意。

這個思維方式體現在藝術上就更明顯。我們的傳統繪畫有個「留白」的概念,就是在畫幅中留出大片的白紙不作畫,但這空白是整體畫作意境的重要組成,比如,白紙上簡單的水墨線條勾勒出靈動十足的幾隻蝦,給你的感覺就是下在水裡嬉戲,「留白」之處雖然就是白紙可你卻能感覺到水的存在,我們民族對意境的表達真的是出神入化。

在音樂方面也是如此,音樂就是要靠聲音、音調來表達情感,我們都讀過白居易的《琵琶行》,對彈奏的琵琶曲子的意境作了各種比喻,曲終之後聲息全無而意猶未盡:「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聲,唯見江心秋月白。」大家體會一下,樂曲澎湃激蕩嘎然而止,有如瞬間撕裂絲帛一樣突然乾脆,其後的片刻沒有任何音符奏出,但聽者卻更進一步沉浸在悠遠的音樂意境里而忘卻一切,就像入定一樣,那個場景都跟著入定了,所以才唯見江心秋月白。此時樂曲音符的靜止與繪畫中的「留白」有異曲同工之妙了。

還有文學作品里陶淵明的詩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是描述詩人自己隱居后田園生活的美好,他沒有具體描述體會到什麼了、我怎麼享受了、怎麼美好了,乾脆什麼形容的筆墨都沒用,卻來個「忘言」表達無邊的「真意」。

當然我好像扯遠了,但實際是那麼回事,這就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思維方式,不自覺地、已經溶入血液滲入骨髓的民族文化特點,哪怕你是沒讀過書、目不識丁的婦孺你也是這個思維方式,因為我們生於斯、長於斯,這不就是我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塑造了這一切嗎,那承載這個生活方式的不就是那「故宅」嗎!

我們國家幅員遼闊,各地區氣候、地理、物產、風俗還有區別,體現在住宅上也是各有千秋,北方有四合院(以北京為代表),南方有四水歸堂(陰雨多濕,院落較小,又多樓式房屋,所以院子叫做天井,下雨時明顯地看到四面屋檐的水流入天井),西南有一顆印式的院落,西部有的房屋是挖出來的窯洞也會同時挖出下沉式的院落。所以我們國家傳統的住宅無論東西南北都突出庭院的作用,這一傳統至少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以前的西周,因為現在考古證實西周的住宅四合院形式已經很成熟了。

現在最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庭院式住宅就屬北京的四合院了,所以今後我們就以北京的四合院為標準逐一的介紹我們「故宅」的每個部分和與之相關的生活。(待續)

文章來源:《新三才》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