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6月12日訊】華人移民的美國夢
移民來美的華人,絕大多數是懷著一份「美國夢」而來,踏上過去認為遍地黃金的城市,若能迅速融入主流社會,不只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同時也為美國做出了該有的貢獻。不容否認的是,也有因語言無法跨越,加上文化的隔閡,生活上頓失所依,間接成為政府的負擔者。
從90年代開始,是華人從合法或非法管道移居美國的高峰期,當年美國政府相關單位在各出入境關口,採取相對寬鬆、來者不拒的政策;雖然身無合法證件,在法律手續允許情況下,一律先扣後放行,這也是為什麼短短20年間,成就了紐約有三大華人聚集區。
數據顯示,90年代來美的移民中,到2000年擁有自己住宅的人口比例為25.5%,但相對也有一定百分比的人生活上並不如意;可是2000年移民中到目前為止,只有22.8%的人是在貧窮線下,關鍵在那一年以後來的人,高中學歷以上占60.8%,可以講英語的有57.5%%。
我們由這個比例可以體會到,90年代的新移民很可能會為了生存,在華人聚集區會有許多行業與工作機遇產生,導致刻苦耐勞的人,一夜之間出人頭地成為老闆。
法拉盛超市與新移民
華人的方言來自各個不同的地方,以紐約而言,法拉盛地區從早期以台灣及日本居民為主,到後來的呈現多元,成為新華人移民社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對方言的包容性夠廣。
最早80年代法拉盛最大的超市是「大道」,由台灣人經營,一半以上的員工是日本人,販賣的食物品中有60%以上來自日本;90年代隨著日本人的外移,新移民的增加,仍有兩家台灣人經營的超市「福星」與「大直」,後來才有「香港」超市及第一家以溫州商人為主的「歐江」。
人口的多元化與增加,往往改變了市場的機制,市場並非永遠都對稱的。在海外的華人避不開隨市場投資方向轉換的趨勢,當市場開始不對稱之時,它對原結構性改變成為挑戰,經營者若一成不變,就會逐漸被現實淘汰。
溫州人從中國引進了大批的廉價食品,他們勤奮薄利多銷,首先反映在魚貨、蔬果的價位上,新鮮度方面更是一枝獨秀;猶記得十多年前,若要買價廉物美的魚與蔬果,人們最先想到的是「歐江」,也因此逐漸接受了來字中國的乾貨,因為Made in Taiwan的價格,無法與之抗衡競爭。
隨後是「中國城」「中美」「大豐」等超市如雨後春筍接踵而至,一些非溫州人經營的超市,不是歇業就是轉手;除了一般家庭的購買趨勢之外,影響最大的是法拉盛各地方口味的餐館林立,這些超市成為最大的供應商,而且願意提供餐館老闆更有彈性的付款方式。
華人餐館林立,伴隨著新移民增加而興旺,使得一條緬街就有「香港」「新世界」「歐江」「大豐」「中國城」「新金山」「昌發」和靠近495公路的「新中美」等超市互別苗頭競爭;同時我們也看到早年的市場規律「風險與回報成正比」,每個超市的經營者都對獲利深信不疑,造就了法拉盛的超市神話。
我們要提醒的是,超市業者為了搶地點,在租金上不擇手段的與物業主簽約,甚至連「檯底錢」都漫天喊價,有原本經營美國主流食物的連鎖超市,乾脆先拿下Key Money再以二倍以上的租金轉給華人,自己拿著現金大享清福。這也使得法拉盛的非華裔居民,不斷抗議華人的澎湃,打亂了他們的家居環境;但他們一味針對華人,卻不知道也沒看到那些死要錢的非華裔經營者與業主,才占盡了便宜。
超市戰國時代的影響
從正面的角度來看超市的戰國時代,為了適應市場的競爭,2000年以後的業者不知用的什麼方法?我們在市場上看到一些台灣的水果如荔枝、龍眼、蕃石榴、楊桃都吃得到,這對離台多年的移民而言,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夢幻鄉情,其新鮮超過自己往返台灣偷偷放在行李的稀果。
超市的增加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更訓練了一批熟能生巧的基層工人,並由於他們辛苦的工作而成為老闆。溫州人獨有的集資方式,是成就老闆級別的原動力;影響到買房定居,租店面做生意,繁榮景象使法拉盛得天獨厚,更在政治上屢屢得標,越來越多中國各省家鄉口味的小吃店,都可於此地找到,華人移民架構性的改變,也使得所謂的同鄉會應運而生,好不熱鬧。
有正面必有負面,由於租金上揚且永遠不怕找不到房客,法拉盛的房地產升值,尤其是店面的翻倍,連州、市政府相關單位,都以匪夷所思來形容。早期以極好的價位把房產賣給華人的業主,回顧當初賣掉的地產,心中都感慨不是滋味。居住在法拉盛的非華裔居民,年復一年高舉(1)沒有英文招牌演進到現在英文字不夠大、(2)再也買不到美國食物、(3)攤位的延伸使行人寸步難行,來抗議華人的存在。
我們在此要強調法拉盛街頭的寸步難行,不論是在路上、店中、商場,原本通道已狹窄,再加上佇足聊天、觀看商品、散發傳單者,大家最常聽到的共同語言是「借過」或「Excuse me」;感覺到擋路的人會自動挪身讓路,沒有感覺的人,任憑你提高音量,他也絲毫不為所動。
現在的法拉盛街頭,連小孩子都會邊走邊機械式的大聲說「借過」,實在是奇異現象;我們擔心的是講話的語氣、擋路者的惱羞成怒,曾不止一次造成肢體和語言的衝突,變成治安的困擾。
華人必須自約自律
法拉盛鬧區「歐江」超市的結束營業,引起社區廣泛的關注與討論,一直被認為生意興隆的店舖,竟於瞬間消失,而大家也發現「大豐」早已改名「長江」,當然令人納悶。
日本管理學者大前研一寫了一本「M型社會」的書,主要論點就是人口分佈已在中低所得層及高所得層,各自擁有其高峰社會階層;換言之,中產階段逐漸式微,2008年金額風暴後,在美國表現得令人震驚,華人社區也不能倖免。
早期移民美國的華人,由於人越來越長壽,雖然高齡人口增加,但因他們退休後有很好的福利,且過去儲蓄多比較富裕,只是他們卻勤儉不捨得花錢;年輕一代的人面臨經濟不景氣的衝擊,上班族的黃金時代消失,失業問題嚴重,人們對前途失去信心,貨幣寬鬆政策下錢卻不流通,特別是人民幣升值,使得絕大多數依賴中國進口的中小企業,立刻面臨巨大壓力,超市業者首當其衝。
關心華人社區成長與尊嚴的人士應該了解,做為消費者,我們不能一味要求「價廉物美」,造成業者不斷惡性競爭,完全不給他們合理的利潤和生存空間,若華人業者生存不下去,所產生的後果,才是我們要去憂心的。
在合情合理的情況下,由業者間相互規範一個大家能接受的價位,相信絕不會牽涉到所謂的「反托辣斯法」;我們要知道,租金的壓力,又需要很多人在超市工作,良性的循環才符合華人社會的期待。況且業者可以在(1)產品的管制上、(2)服務的態度上、(3)多元化樣品的種類上、(4)提供停車位上,做吸引消費者的良性競爭,使業者、消費者都能受惠,唯獨這樣華人社會未來的展現,才能充分顯示我們優質文化的特色。
文章來源:作者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