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則徐:空氣沒有中國 美國的區別

【新唐人2012年6月9日訊】人類身外之物有兩類,一類是自然之物,比如陽光、空氣、水;一類是人為之物,比如房屋、服裝、菜蔬。人為之物的好壞可以爭議,比如喜歡紅薯的人說吃得香,不喜歡紅薯的人說放屁臭。自然之物的好壞則無可爭議,比如上海人說今天陽光真好,西藏人看了覺得十分陰霾,上海人便要承認陽光是西藏的好。偏偏為了本不能爭議的空氣的好壞,發生了「中美之爭」。美國大使館自2008年起每小時公佈一次北京空氣質量數據,最近中國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忽然抗議起來,《環球時報》則發表評論推波助瀾,要求美國駐華使領館積極回應。據媒體報導,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唐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作出了回應,不反對中國也公佈美國城市空氣質量數據。

這爭議實在是無謂而可笑。為什麼呢?美國大使館自2008年起公佈所監測的北京空氣質量數據,僅僅是一個參考數據而已,看見的人信則信之,不信則不信之,對於中國來說,根本沒有必要提升到國家外交的高度去對待。事實上,中國政府是理智的,至今並沒有就此發表正式的評價,發出評價的僅僅是個別部門個別的官員,不代表中國政府。客觀上,由於這些年來環境污染的嚴重,美國大使館所公佈的數據才被中國民眾逐步注意,該數據與中國官方公佈數據的差異引起了一定的公眾輿論,是公眾輿論而不是美國大使館數據對有關責任機構形成了壓力。我以為,個別官員為了部門利益而試圖轉移公眾視線,違背了中國向來的外交原則,把自己當作了「外交部」,而個別不理智的媒體則把輿論進一步引到了國家關係的漩渦中。因而,此次關於空氣的「中美之爭」,實際上中國政府並沒有正式出面,而是個別官員和媒體製造出的一場鬧劇,並不存在真正的中美之爭。

大自然賜給了人類以空氣,又賜給了人類嗅覺和視覺。空氣的好壞,每個人不僅有評價的權利,而且有評價的本能。早在原始時代,人類就已經按照自己的空氣評價,把生活區域進行了區分,比如在中國考古學上佔有很重要地位的「灰坑」,即是先人專門的「垃圾桶」,它的形成與先人處理腐敗空氣有關。人類這種空氣評價的天然權利和本能是與生俱來的,是不可剝奪的。在今天這個科學時代,人類具備了精細監測空氣的技術和能力,因此,對空氣好壞的評價也就可以更完整,但是,儀器的檢測與鼻子、眼睛的檢測是同行的。空氣終究是要通過具體的個人的口、鼻呼吸,大範圍空氣質量與小範圍空氣質量有關聯但不同一。政府公佈的空氣質量數據僅僅是某種標準的大環境狀態,對於個人來說是個參考,政府不能取代每個人的鼻子和眼睛。空氣到底好不好,每個人心裡都有桿稱,絕不是政府或哪個科研機構可以說了算的,更不是能由個別官員可以說了算的。

既然空氣是大自然恩賜,在科學時代就可以客觀化,不存在中國的空氣或美國的空氣區別。科學誠然客觀,利用科學則未必客觀,不同的研究機構、科學家也許會有不同的評價標準,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說中國人與美國人不同則大謬,中國人、美國人都是人,都一樣希望呼吸到乾淨的空氣,不存在什麼與國際接軌或中國特色的問題。研究機構、科學家的不同空氣評價標準只能建立在科學本身的理解差別上,而不能建立在呼吸空氣的人群不同上,也即不能建立在功利價值上。如果中國的研究機構、科學家認為中國人只配呼吸較美國人質量標準低的空氣,那麼,就談不上是什麼科學。按照一些激情青年的習慣用語來說,這些打著科學旗號的人就不配做中國人,甚至連做個人也不配。在每個人的鼻子、眼睛面前,空氣沒有中國、美國的區別。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