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魚恐流入市面 魚眼可分辨

【新唐人2012年5月24日訊】(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24日電)行政院海岸巡防署今天在嘉義縣東石鄉破獲一個5人毒魚集團,起獲氰化鉀1公噸、死魚232公斤,專案小組研判毒魚已流入市面。為免誤食毒魚,消費者可從魚眼來研判是否為毒魚。

海巡署第五巡防區所屬單位組成的專案小組,凌晨在東石鄉洲仔逮捕5名毒魚集團成員。由於起獲的氰化鉀高達1075公斤,足可毒死上萬人,引發漁民同聲撻伐。

專案小組指出,氰化鉀是屬於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第三類毒性化學物質,大多是用於電鍍和處理金屬表面的工業用原料,由於毒性極強,因此向來有「毒中之毒」之稱。

如果成人體內累積氰化鉀劑量超過1ppm,就有可能造成中毒症狀,輕者會有頭暈、噁心、心跳加速等,嚴重者會造成昏迷、呼吸衰竭、痙攣甚至死亡。

專案小組表示,這個毒魚集團自去年12月起開始出貨,有海巡署查扣的「出貨單」為證,然而卻無法證明這些漁獲是否氰化鉀毒害。加上集團成員堅口不說從何時開始毒魚,因此無法得知有多少不知情的消費者受害。

集團成員僅坦承氰化鉀是向1名林姓男子購買,其餘供詞多半避重就輕,但專案小組合理懷疑,從查扣的大批氰化鉀看來,這個集團毒魚已經有一段時間,毒魚也早已流入市面。

專案小組表示,由於氰化鉀有一些淡淡的杏仁味,因此民眾如果吃到含有杏仁味的魚,就有可能是問題魚。雖然人類吃到毒魚,不會立即中毒,但毒素累積在體內,還是會危害健康。

專案小組指出,為了避免吃到毒魚,消費者在挑選魚隻時,可從魚眼來研判,健康的魚,魚眼凸出、鰓呈鮮紅色,魚身有光澤。

如果消費者選購的魚,魚眼凹陷混濁,魚身沒有光澤、或呈紫白色,有可能就是問題魚,要特別小心。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