埡口無言 志工為環境發聲十載

【新唐人2012年5月5日訊】志工台灣系列報導(中央社記者魏紜鈴台北5日電)「那是一種來自荒野與生命的召喚」讓荒野保護協會黃香萍,投入生態解說生涯十餘載。上班族的她說,因蘭陽溪源頭「思源埡口」的生態美景,面對自然的謙卑,實現自我生命價值。

11年前,在一次荒野保護協會創會理事長徐仁修的「台灣生態之美」演講中,黃香萍驚豔台灣山水的美麗與傳奇,更震懾環境快速變遷,令她心生起「我們或許從未了解這片生養我們的土地」的想法。

黃香萍加入荒野保護協會解說員訓練,原本生性木訥羞澀的她,轉而為熱情引領者,使命感十足帶領民眾體驗荒野美好,影響更多人重「心」看見台灣珍貴。

思源埡口」位於台中與宜蘭交界,海拔1948公尺,是蘭陽溪源頭,也是蘭陽溪及大甲溪、七家灣溪、有勝溪分水嶺。黃香萍長年認養「思源埡口」作為解說地點。她說,「每回來到高海拔山間,眺望雲霧浩瀚,總讓我在大地的懷抱中心生謙卑,進而重新看待人類生命價值的意義。」

擔任志工之初,黃香萍也會憂心不夠專業被各式各樣的問題問倒,直到她發現,解說不只是傳遞知識名詞,而是透過解說標的,引發民眾對大自然的好奇心,進而學習觀察、探索,才能影響更多人真心疼惜自然環境。

長期擔任跋山涉水的無償志工,非常人能及。黃香萍現在擔任荒野保護協會解說志工常委,對大自然的感恩與疼惜,讓她獲得堅持下去的動力,「這地球上有太多自然生命與被人類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我們還來不及認識他們,就已經消失在這地球上。」

就像台北市和平東路與基隆路交會的捷運「六張犁站」,黃香萍與孩子一同步行經過六張犁,試圖向孩子解釋「六張犁」名字來源,「一張犁就是一條牛耕地的面積,這裡曾經有六頭牛耕種的廣大農地,覆蓋在柏油路下的,是流水潺潺的灌溉溝渠。」但在孩子眼中的車水馬龍,實在很難想像那曾有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

黃香萍說,「回想起這些先民開墾的足跡,如今已不復存於現代人的記憶中,甚至下一代也無法親身感受到,我們讓孩子們成為一群和土地隔離、沒有自然回憶的世代。」

黃香萍認為,台灣地狹人稠,經濟開發已讓環境超過承載負荷量,學校教育又缺乏對美的認知素養,台灣的生態環境特殊,擁有許多冰河孑遺生物與特有種,生態多元又豐富,比起國際上遠近馳名的名勝,毫不遜色,「但我們卻為了追求短暫的經濟成長,犧牲台灣永續多元的生態環境,一點也不值得。」

每年地球日荒野會舉辦淨灘活動,參與志工以行動感受台灣河川與海洋正被嚴重污染。黃香萍說,「低著頭彎著腰撿拾垃圾,就像是謙卑的對大地鞠躬,心也跟著變得更加純淨。」她形容自己宛如受到大地召喚,「以自身內在的美好一切,回應這世界的需求,成為能夠感動別人的人。」

「我每每在解說時,從人們臉上驚喜的神情、專注的眼神與會心的微笑中,看見他們內心中與自然連結的盼望。」黃香萍認為,人們對大自然的渴慕是與生俱來,總在尋找單純的真善美事物,並從自然中尋求靈感與慰藉。

有人觀念以為,都這麼忙哪還有時間當志工?黃香萍的想法與將眼界關注在自身,不知如何排解情緒憂煩的人不同,她說,向大自然學習,共生共榮;與人互動並自我覺察反思,都是自我能量覺醒的方式,「每次付出被大地包容,就是在充電,讓我更充滿活力。」

在便利化的社會,現代人與水、土地和節氣疏離,甚至不清楚口中食物從何而來?都市化生活剝奪下一代天生的創造力,失去體驗自然的經驗,「能夠從事環境教育工作,引領民眾走進自然,為天地發聲,讓人對自然有更深層的了解,對黃香萍而言,是鼓舞生命的一件事。」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