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緬甸民主化在荊棘之路中前行

【新唐人2012年4月24日訊】緬甸的民主化進程舉世矚目,觀其特點有三:一、民主化進程是軍方力量在主導,故稱做「軍主民主化」;二、這次民主化實質上是西方國家向緬甸「購買」而來;三、緬甸推行民主化必須實現的兩個和解,目前只實現了政府與反對派的和解,但要達成另一個目標,即民族和解卻非常不易。

將反對黨納入國會

2012年4月1日,在緬甸新政府成立以來首次聯邦和地方議會小部分議席的補選當中,為緬甸民主化奮鬥了24年的昂山素季獲得仰光選區85%的選票,當選為聯邦議會人民院(相當於下議院)議員。昂山素季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下稱民盟)贏得補選的45個議席中的43席,執政黨緬甸聯邦鞏固與發展黨(下稱鞏發黨)和少數民族政黨撣族民主黨瓜分了剩下的兩席。

緬甸聯邦議會人民院和民族院分別有330名和168名民選代表,以及110名和56名軍方代表。因此,45只是一個很小的數字,無法改變緬甸的權力平衡。但在軍政府陰影下掙紮了太長時間的緬甸人對此開局表示樂觀,認為能夠把反對黨納入國會,在緬甸政治發展史上算是走出了相當重要的一步。

如果要在世界民主化歷程中找出與緬甸今天相彷彿的政治形態,只能與上世紀90年代初本∙阿里銳意改革時期的突尼斯及21世紀零年代穆巴拉克領導的埃及相彷彿。

在北非國家走向開明專制的過程中,做得最好的是突尼斯。本∙阿里當政時期,無論在民眾福利、非政府組織活動及言論自由空間,還是執政黨對其它政黨的寬容程度,都已達到較高水準。即使姿態遠不像本∙阿里那樣開放的穆巴拉克,2005年也在美國的壓力下修改憲法,允許反對黨進入國會。就是從那時開始,突、埃兩國從黑暗專制走向開明專制,民間力量與民眾的權利意識得以逐漸發育成熟。兩國後來在阿拉伯之春中發生變局,應該溯源至此。突尼斯實行開明專制時期長於埃及,社會準備充分一些,目前的轉型難度也小得多。

軍方強人仍然掌控局勢

與緬甸人民的激動高興相比,經歷了發展中國家民主化無數蹉跎的美國只表示了審慎的高興。目前,緬甸軍政府雖然已經轉變為文人政府,也已出現多黨政治的萌芽,但政治上還拖著一條長長的舊時代尾巴。因為緬甸政治舞台上,真正能夠操控全局的政治勢力,是前軍政府首腦丹瑞大將為首的緬甸軍方。

緬甸軍方仍具有強大的政治影響力,他們牢牢掌握著民主化進程的主導權。這支勢力對改革的態度將決定緬甸改革是否能持續下去,因此,緬甸的現狀被觀察者稱之為「軍主立憲」體制。從目前來看,軍方基本認可政府的改革。原因是軍方認為讓昂山素季參與政治,可以安撫民眾,有利於維持國家穩定。但緬甸軍方支持改革,並非出於對國家與民族的長遠利益考慮,基本上是出於短期利益考量。如果政府能夠滿足軍方的某些要求,其改革限度為軍方高層所接受,那麼軍方則會繼續支持改革。

軍方勢力不肯退出政治,目的是防範新政府清算軍方前領導人。目前,軍方內部對緬甸的改革也有分歧。一些軍界元老對改革持謹慎態度,試圖操縱議會者仍大有人在。一些年輕的將領則希望通過改革盡快改變緬甸的貧窮落後狀況,因此積極支持改革。緬甸政府目前正試圖通過讓一些年老的將軍們退休,並向其提供安全承諾來減輕元老派對改革的抵制,但軍界元老在多大程度上會相信新政府的承諾,還有待觀察。

以目前局勢而論,倘若沒有軍隊內部某些力量的支持,吳登盛與昂山素季將無力推動任何一項民主化議程。在昂山素季當選引起的欣喜過後,緬甸人就不得不面對這一冷酷的現實。這種情況類似於中國當年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共元老在背後掌控政治大局一樣。沒有鄧小平的支持,身為總書記的胡耀邦、趙紫陽的改革意願無法落實;一旦失去鄧小平的信任,這位「黨內退休老人」可以廢掉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總書記。

民主化進程中的民族和解問題

在緬甸,「民主」與「民族和解」是兩個問題, 「民族矛盾」不會因緬甸民主化就迎刃而解。

緬甸的「民族問題」要比「民主問題」更複雜。緬甸共有將近6000萬人,135個民族。緬甸的民族矛盾起源於英國殖民地時期,1886年,英國贏得第三次英緬戰爭,將緬甸納為印度的一個省,正式在緬甸建立起殖民統治。但英國對各少數民族採取分而治之的方法,對占人口60%以上的緬族實施直接統治,對少數民族則實行間接統治,保留少數民族首領的統治地位與世襲權力。在軍事上,利用山地民族剽悍好戰的特點,招募民族僱傭軍。與此同時,西方傳教士在少數民族地區傳播基督教,讓他們放棄對佛教的信仰,在文化上與緬族分離。這種統治策略加深了作為人口主體的緬族與少數民族的矛盾。1948年緬甸宣佈獨立,但國內依然有大大小小數十支少數民族武裝部隊與中央政府長期對抗,其中勢力較大的有克欽獨立軍、撣邦民族軍和克倫軍等。

1988年軍政府上台,緬共瓦解,軍政府與18個反政府武裝中的17個達成停火協議。軍政府通過什麼手段讓反政府武裝同意停火呢?其方法是在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地區成立許多「特區」作為一種臨時性安排,允許反政府武裝在「特區」擁有先前的一切權力,但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武裝集團之間不能互相結盟。 2010年緬甸制憲,要把反政府武裝收編為邊防軍,戰事又重新開始。2011年11月,緬甸舉行多黨制大選,軍政府將權力移交給民主政府(此行動被稱為政府「脫軍裝」),目前仍然有三四支未簽署停火協議的少數民族武裝,克欽獨立軍是其中最大的一支。

緬甸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與中央政府之間的衝突其實是利益糾葛,並非是「民主」問題。昂山素季在與軍政府對抗時,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支持她,是因為在反對軍政府的立場上,兩者能成為「同路人」。如今,昂山素季與政府「和解」,並通過選舉進入政治舞台,反政府武裝並不會因她的號召就放下武裝,立即同政府和解。

可以說,在未來緬甸民主化道路上,由來已久的民族衝突必然會阻礙民主化進程。指望由昂山素季那柔弱的肩膀擔當如此重任,有點力不從心。

外部力量的作用

緬甸的民主化轉型,昂山素季為代表的民主化力量的多年堅持固然功不可沒,但必須承認,美國等西方國家出資幫助緬甸人民「購買」和平與民主,才是決定性因素。

50餘年以前,緬甸曾是亞洲最富有的國家之一。自1988年緬甸發生軍事政變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持續對緬甸執行政治、經濟、軍事制裁。1990年的緬甸大選中,民盟曾大獲全勝,但軍方很快宣佈選舉作廢,此後西方國家對緬甸的態度更為強硬,對緬甸進行的制裁長達20多年,緬甸因此陷入貧窮狀態。

在這20多年當中,美國陸續出台5部議會法令、4份總統令對緬實施制裁,包括對緬甸投資禁令、金融結算禁令、凍結資產、貿易禁令、國際援助禁令、高官訪問禁令等。制裁舉措包括禁止美國企業前往緬甸投資,禁止進口緬甸產品,禁止向緬甸出口軍火等。日本等也執行了類似的制裁措施。2004年,歐盟通過對緬甸實施制裁的法案,內容與美國雷同。

多年來,由於西方的制裁,許多國家企業無法與緬甸進行正常的經貿往來。比如美國禁止緬甸與美國之間的資金轉移,凍結其資產等,Master、Visa、 American Express等信用卡都無法在緬甸使用,遊客、外地及當地商人不得不攜帶大量現金進行交易;由於西方國家的銀行與緬甸斷絕了幾乎所有交往,一些私人或慈善組織的援款也無法進入緬甸,因為沒有一家西方銀行願意為此承擔被懲罰的風險。

正是在經濟凋敝、國內矛盾叢生的情況下,緬甸軍政府被迫於2011年11月「脫軍裝」,將權力移交給文人政府,以換取美國等西方國家解除經濟制裁。美國對此迅速作出積極回應,國務卿希拉里於2011年12月對緬甸進行了歷史性的訪問,在與昂山素季及政界代表人物會晤後表示,美國開始啟動逐漸減輕針對緬甸的經濟制裁的進程。東盟更列出時間表,將於2015年吸納緬甸正式加入東盟自貿區。在昂山素季勝選後的第二天,即4月2日,美國迅速向緬甸釋放友好信號,希拉里在祝賀昂山當選的同時表示,緬甸現在有了未來,美國決心支持緬甸的改革。

據說,美國將盡快解除簽證禁令和資產凍結,歐盟可能取消對緬甸寶石和金屬等行業的投資禁令,這意味著資源豐富的緬甸將迎來一輪外國投資潮。華爾街人士將緬甸視為亞洲乃至全球經濟的下一個亮點,將其與1979年的中國類比。緬甸工商聯合會副主席貌雷博士確認,工商聯總會將進行改革,為此將聘請曾擔任過美國政府經濟顧問的東南亞事務專家、經濟學家Lex Reiffel為緬甸工商聯的經濟顧問。

可以說,緬甸現在正處在十字路口。今後民主化進程是否順利,取決於緬甸軍政府、反對勢力和國際強權三角關係之間的互動。從世界範圍的經驗來看,一個國家從軍人政府向文人政府的過渡至少要經歷兩次選舉輪替,目前,緬甸將反對黨納入國會,還僅僅只是在民主化這條荊棘之路上走完了第一步。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