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書連載】辛灝年《誰是新中國》(48)

【新唐人2012年4月12日訊】 【《誰是新中國》題解】 誰是新中國?誰才是真正的新中國?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如果是前者,何以在辛亥之後,又會出現長期的內亂和內憂?雖然能夠一再地戰勝形形色色專制勢力的反撲,統一了中國,捍衛了共和國統,贏得了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卻又慘敗在1945—1949的內戰之中。嗣後,竟能夠在臺灣完成向民主的全面過渡,使孫中山先生民主建國的理想得以實現…… 如果是後者,為何又在「革命」的名義之下,全面復辟專制制度,雖然迄無外患,更無內憂,卻造成「冤獄遍中華」這樣一個史無前例的悲慘局面,為漫長的中國專制制度,補上了中世歐洲「教政合一」式極權專制統治的血腥一課。待到風雨飄搖之時,亦只好重演西太后的「改革開放」,然而,其成就雖不能與清政府相提並論,其命運卻與清王朝一樣而不能免,其腐敗和腐爛,更為中國五千年歷史所未有……

(接上期)

四 福建之役
  
當北伐軍進攻武漢、孫傳芳大舉援贛、北伐軍分兵討贛之時,閩敵周蔭人又受孫傳芳之命,由閩西起兵犯粵,欲一舉而下潮、汕,圖襲擊廣東革命根據地,牽制贛南北伐軍北進,策應南潯路方面守勢。對此,蔣同意第一軍遵「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實行攻擊乃最佳防禦」之戰術,並致電何應欽稱:「知粵東情勢,非進攻無以制敵,乃同意何軍長意見,電令率軍如閩,擊破閩敵,以平定福建,解救閩民。」【注六十二】
  
十月下旬蔣斷然下令第一軍攻擊閩、粵邊境之敵,恰周蔭人第二軍曹萬順、杜起德兩個旅輸誠,何應欽遂親赴三河霸與乞降軍談判后受降,然後於十月六日率第一軍離粵攻閩,連克永定、漳州、長汀、同安、泉州、永安、南平等地,后因敵海軍投誠而使敵全線瓦解。十二月十八日北伐軍進佔福州城,收容建民軍。周僅率殘部逃往浙東,閩局遂定。

五 東南戰役
  
北伐軍下長沙、克武漢、佔南昌、定福建的戰勢,既已席捲整個南中國,此時,孫傳芳亦只能求助奉張的庇護了。十二月一日,張作霖自組安國軍,自任總司令,並任孫傳芳和張宗昌為副司令,總司令部設天津,裨能進退兩宜。同時聯絡吳佩孚,以圖與北伐軍相峙相抗,退可據守關外,進則逞統一北方之心。
  
面對此一局面,蔣介石在閩局未定之時,即于致何應欽電中道明了他對於整個局勢的分析:「一、奉張就安國軍事,全系寧孫赴津促成,思引為後援,以保其地位,而奉亦欲假統一北方之名義,為總統過渡之張本。二、西北軍迫近潼關,奉張吃驚,比對南軍更急,必先制裁西北軍之如豫而後才能對南。惟西北軍無急如豫取攻勢之可能。三、在鄂軍隊,現已從事肅清鄂西一方,囑西北軍收拾陝南,以圖兩軍在鄂北聯絡后,再定入豫之期。四、東南方面,先定閩、浙,閩平后,應即以全力入浙,一俟浙局統一,再圖蘇、皖,暫以划江而守,以待時局之變遷。總之,上海不得,則長江形勢閉塞,而海內外交通亦難自如。故南京與皖南亦應急謀收復。河南不得,則中原難定,西北軍不能與我聯絡,閻錫山亦不能表明態度。閻已派代表正式聲明,一俟我軍入豫或至津浦路,彼必響應也。中意如北占河南,南得南京,晉必響應,則奉軍雖出關而不可得。否則,攻亦可自如,北伐乃可告一段落。」【注六十三】
  
基於這一正確分析,一九二七年一月六日蔣在南昌召開軍事會議,確定下一階段北伐的基本戰略謂:「我軍攻克南昌后……以先攻略杭、滬,擊潰孫傳芳之主力,會師南京為目的……以主力由贛東、閩北入浙,進攻杭、滬,並各以一部分由長江南北進取皖南與皖西;京漢線方面,另以一部由鄂東進入豫南,以牽制河南與皖北方面,策應長江下游主力之作戰。並電西北軍由隴海路進出洛陽、鄭州,與我豫南部隊呼應,相機擊破吳佩孚主力,以利爾後之作戰。【注六十四】同時改編北伐軍為東路、中央和西路三個方面軍。東路軍何應欽為總指揮,進軍滬、杭、寧;中央軍蔣親任總指揮,轄程潛江右軍、李宗仁江左軍,分沿長江兩岸進取南京;西路軍唐生智任總指揮,以聯絡陝西馮玉祥國民軍,伺機以取河南。」
  
戰略既定,東南戰役遂以展開。八九年後中國大陸史家稱:「根據作戰總方略和蔣介石的一份又一份電報指示,東路軍即擊破龍游附近之敵,二月上旬進佔金華、蘭溪,爾後連續驅逐桐廬、富陽之敵,乘勝於十八日攻佔杭州,三月上旬分兩路續向淞、滬及滬寧路進擊。左翼經由太湖以西蘇、皖邊境,擊破蜀山、張堵、戴埠一帶之敵,二十日進佔常州,丹陽,滬寧路敵之交通線被北伐軍完全切斷。右翼於二十一日連克淞江、蘇州、上海。孫傳芳主力及直魯軍一部被殲大半,殘敵紛向江北逃竄,滬杭地區被北伐軍全部蕩平。」【注六十五】除此之外,一九八九年後的大陸史家又稱:「在東路軍的進軍過程中,蔣下達的電報指示有三十多件,對許多戰事均作了具體指示」。【注六十六】如一九二六年十二月當福建殘敵竄浙時,蔣曾電何「北軍殘部如不解決,必有後患,入浙與孫聯絡更堪顧慮。或引其至入浙途中,根本解決,萬勿姑容」。【注六十七】是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當北伐軍有四個軍由贛入浙,定於一月十五日前集中衢嚴一帶時,蔣又電何:「由閩入浙部隊,亦應於此期內,到達衢處一帶。我軍第一軍除獨立第四師外,再留三團于福州,余皆入浙,如能由海道運輸,可在台州之海門登陸,因寧波太近杭州也。否則,余第十四或十七軍由浦城經處州到蘭溪或溫州,消滅周蔭人部,並與衢州部隊聯絡。而兄則先到衢州本部指揮為要。兄未入浙之前,令白參謀長為東路軍前敵總指揮,而受東路總指揮命。兄從速入浙。」【注六十八】 翌日,蔣又為東路軍親定攻浙策略:「入浙部隊,最好能派一部由閩東直入溫州,撲滅周逆,由閩北進處州部隊之主力,即可迅速向蘭溪或浦城前進,加入本戰。」【注六十九】
  
東路軍攻浙途中,因閻錫山密報「奉軍已動員,決于刪日前渡江,魯軍主力已向隴海移動,奉魯聯軍企圖解決豫局」,蔣乃立即電令何應欽、白崇禧、程潛:「於此期間,我東路及中央軍以先定東南為唯一任務。東南定,則海軍必可歸來,武漢當可鞏固。東路軍與江右軍應于刪日以前照預定計劃齊頭並進,切勿遲緩。」【注七十】為不誤戰機,蔣亦一再電何、白,請他們隨時決策,並稱「中不遙制」。
  
對於蔣介石親自指揮東南戰役中之江右軍作戰,八九年後的大陸史家亦稱:在江右軍的進軍過程中,蔣介石曾給江右軍諸將領發了十幾件關於窺取浙皖的電報指示(在《自反錄》中編入)。蔣先明確指出:「耖前進皖南,佔領祈門、徽州,直入嚴州,截敵側背,一面威脅蕪、寧,使正面進展容易。」后又電令程潛:「在直魯軍尚未渡江之前,從速猛進,確實佔領南京為要。」【注七十一】在蔣的直接指揮下,因江左軍與北路軍 【注七十二】自皖中向津浦路突進,以阻止直魯軍南下,從而造成了東路軍與江右軍合攻南京的屏障,江右軍遂於三月六日克蕪湖,十七日克當塗,二十三日克南京。在蔣的周密指揮之下,勢如破竹的東南戰役由此而勝利結束。

六 一期北伐的尾聲 —— 第一次渡江北伐
  
北伐軍克南京后,雖然南中國已定,然而,由於寧漢分裂,實際是武漢「俄國政府」與南京中國政府之嚴重對峙局面的出現,不但使國民革命軍隨之出現了大分裂,北伐亦出現勝利出師以來從未有過的危局。當是之時,重建的中華民國南京政府,雖然已經揮師渡江北伐,並曾勝利完成揚州、儀征之戰,安徽明、蚌、徐之戰,不僅肅清了皖、蘇兩省長江北岸,包括寧、滬北岸的軍閥,而且已將敵人追逼至魯南地區。其間,如果寧、漢不曾分裂,國民革命軍仍為一體,北伐軍依然為蔣統一指揮;如果一年來乘國民革命軍北伐已西出陝甘、進佔中原、平定襄樊的馮玉祥國民軍,亦能同心協力、共同北伐;如果漢方的唐生智不因蘇俄顧問挑唆、武漢政府不寧、中共叫嚷要南伐廣東和東進討蔣,竟卒然于河南還師湖北,並命第三十五、三十六兩軍東下進窺安徽與江蘇,謀圖顛覆南京政府;特別是在汪精衛已因懼共而「分共」,鮑羅廷亦被驅逐回國,寧、漢亦由分裂而走向漢向寧合之時,誇夫死權的汪精衛,如果不唆使懷有「取而代之」野心的李宗仁,對蔣演出了一場「請總司令自決去處」【注七十三】的逼宮戲,造成了蔣的「立決下野」;直至造成蔣介石下野后僅五日,軍閥敗將孫傳芳即從浦口以東渡過長江,佔領南京近郊龍潭和棲霞山,對北伐軍施以「南伐」與「倒算」,使京畿頓成危局;則第一期北伐的尾聲勢將成為第二期北伐的真正序幕。雖然北伐諸軍死戰以守南京,並獲勝利,然而,它卻成為北伐進軍中唯一的一場「保衛戰」。第一期北伐亦由此一頗具悲劇意味的勝利而宣告結束。

第三 蔣介石指揮二期北伐告成 贏得護國護法勝利 —— 統一新中國

二期北伐勝利的前提,是蔣介石復職。一九二七年八月十三日,蔣曾發表下野宣言,八月十四日,中國各地報紙即開始滿載著各地民眾、各種團體、各軍政首長等一致要求蔣總司令復職的電文;各地民眾甚至公開集會,要求蔣總司令打消辭意。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亦只好先行通告全國各軍,稱「此次蔣介石總司令辭職,中央已議決慰留」。蔣辭退後,因軍閥威脅日漸,中共叛亂日亟,由寧、漢、滬三方拼湊的「中央特委會」擔待不了,各方函電交馳,競相要求蔣復職,蔣自日本還滬后,各黨政要員,連閻錫山、馮玉祥都紛紛赴上海促駕,十二月十日,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乃齊集上海,召開第四次全會預備會議,一致議決蔣復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遂於一月五日宣告復職。復職后的蔣介石除立即頒布文告,申明國民政府將本「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宣言」,以決定對內對外政策外,並召開四屆二中全會,通過了《集中革命勢力限期完成北伐案》。
  
此後,一是重新划編軍隊,任命何應欽為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蔣自兼新第一集團軍總司令,任馮玉祥為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閻錫山為第三集團軍總司令,任楊樹庄為海軍總司令。五月十六日魯南會戰結束后,又成立第四集團軍,任李宗仁為總司令。
  
二是針對張作霖安國軍「以守為主,以進為輔;期先下山西,然後向南拓進;進若不達,則一退德州,二退保定,三退懷來,四退關外自守」的分步戰略,蔣介石為二期北伐作出了正確的戰略分析:……在敵方,則以山西位於其右側背,牽制其南進之師,不得不以解決山西為要著。在我方,則因山東向我突出,抵制蘇、皖之師,我非攻取山東,無法使一、二集團軍取得緊密聯繫,從津浦、京漢兩路並肩前進,解三晉之危。……故總方略在先以主力取山東,使我一、二集團軍戰線,推進至膠濟路高唐、南宮、石家莊之線,以與晉軍取得聯絡,形成合圍之勢。……此誠無異將敵軍加以包圍……敵若同時應付各路,則戰線漫長,兵力必感不敷;若欲集中專攻一點,又殊非易事。故我第一步先取各路合攻之方略,使敵陷於內線作戰之不利……複次,我軍在曹州、濟寧、大名同時發展,可以橫截津浦路敵直、魯軍為三段,而將其各個擊破。【注七十四】
  
三是基於這一戰略分析,蔣於一九二八年三月十六日發布「二期北伐全軍總方略」謂:國民革命軍為消滅奉、魯軍閥,即行肅清直、魯、熱、察、綏境內反動軍隊之目的,決命第一、第二、第三集團軍參戰各部隊於四月某日(日期另電決定)開始攻擊。本北伐前、后兩期,前期需進展至膠濟路亘高唐 —— 清河南宮 —— 石家莊之線;後期需進展至山海關 —— 承德 —— 多倫之線。第一階段,…… 首先攻佔濟南 …… 佔領日照、臨沂、兗州之線;第二階段,迅速北渡黃河,沿京漢路猛攻河北,進取石家莊;第三 階段,各軍分沿京漢線、津浦線及兩線東南地區急進至京綏路,會師京、津,同時向榆關(山海關)、承德、多倫進擊。【注七十五】
  
各集團軍作戰任務亦明確為:第一集團軍擔任津浦線作戰,第二集團軍擔任京漢線作戰,第三集團軍擔任京綏、京漢線西面作戰,第四集團軍建制后則西上平定湘、鄂之叛軍,然後沿京漢線北上,經鄭州向正定、望都一帶集中,與第三集團軍協同作戰,以會攻北京為總目標。【注七十六】
  
四是為奪取二期北伐的勝利,蔣還於北伐渡江出師前後,發表了《渡江北伐誓師通電》、《致後方將士書》、《渡江北伐告北方同胞》、《渡江北伐告北方將士文》、《渡江北伐告全國民眾文》和《告友邦人士書》等,不僅宣告:「中正受黨、國委託,統帥國民革命軍,繼續總理遺教,完成北伐大業;第一、第二、第三各集團軍已整軍前方,待命進攻,中國統一之期已近,國民革命成功不遠。」【注七十七】而且號召:「全軍同志,萬眾一心,嚴守紀律,服從命令,不惜犧牲,竭盡責任,發揚精神,達成使命,誓除奉魯軍閥,完成國民革命,實行三民主義,不愧愛國愛民,毋負民眾希望,慰我總理已死諸將士在天之靈。」《告友邦人士書》還特別宣稱:「中國革命終必達成功境界,有以友誼匡持扶助者,中國人將永感之,若以無理之干涉,障礙其革命,則必徒召中國國民之怨恨而已。」
  
五是一九二八年四月,自蔣介石率軍揮師渡江北伐,北伐軍遂連克台兒庄、鄆城、韓庄、棗莊、兗州、泰安。五月一日克濟南。因日本軍隊圖阻我北伐,再次借口護僑而出兵佔領膠濟路和濟南,蔣一面令北伐軍嚴守紀律,原地待命,一面派蔡公時等與日軍交涉,未料日軍竟殘殺蔡公時以辱我。蔣乃含悲忍憤,痛申「誓雪五·三國恥」,【注七十八】同時命令軍隊「繞道黃河」,繼續北伐。由於各軍銜命協同作戰,【注七十九】直魯軍乃潰不成軍,張學良十萬奉軍更是卷席而逃。六月三日,孫傳芳通電下野;六月四日,張作霖退守東北,于皇姑屯被日軍炸死;六月八日,北伐軍終克舊都,二期北伐告成。八九年後的中國大陸史家稱:「二期北伐在各路大軍齊頭並進的進程中,蔣介石給四個集團軍分頭髮了許多作戰指令。僅據《自反錄》上載《渡江北伐令第一集團軍諸將領電》就有七十三件,《渡江北伐與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閻錫山電》有十四件,《渡江北伐與第四集團軍前敵總指揮白崇禧電》有八件。這些電令,主要是緊密根據當時軍事態勢,具體部署部隊北進,同時調節各個集團軍協同作戰等。」【注八十】
  
一九二八年七月六日,蔣于北京率領北伐重要將領赴香山碧雲寺孫中山靈前舉行祭告典禮,其時曾灑淚祭告孫中山先生曰:「……溯自我總理溘死,於今已三年矣。中正昔待總理親承提命之殷,寄以非常之任,教誨拳拳,所以期望于中正者,願在造成革命之武力,剷除革命之障礙,以早脫人民於水火。乃荏苒歲時,迄於今日,始得克複舊都,謁展遺體,俯首靈堂,不自知百感而紛集也……英士即死,吾師期我以英士。執信既死,吾師並付以執信之重責,而責我一人……今惟教養學子,訓練黨軍,繼續遺命,澄清中原,實行主義,保存正氣……以助黨、軍革命之成。」
  
蔣介石確實沒有辜負孫中山對他的殷切期望。孫后的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國民革命因有了他這個中流砥柱,而終於完成了北伐大業,贏得了十一年「護法」、即反對軍閥「假共和、真復辟」的勝利。更在北伐進軍中,堅持兩面作戰,粉碎了蘇俄指使中共反對、利用、破壞和背叛北伐,欲變中國國民革命為俄式共產革命,欲移植共產專制制度于中國的陰謀,奪取了新一輪「護國」的初步勝利。並於北伐告成不足半年,促成東北易幟,使由孫中山先生所締造的中華民國,始獲初步的統一與和平。蔣介石先生之功在歷史,千秋而不能諱。八九年後的一位中國大陸史家,在他「表面罵蔣、暗中頌蔣」的《蔣介石傳》一書中,不僅小心翼翼地說:「不能否認作為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的作用。在當時人們的心中,蔣介石的威信很高。」同時,他還特別引用了當時一位女性寫給胡適之先生的信,讚頌蔣介石先生說:「胡先生,我近來心目中只有兩個英雄(你知道婦女的心目中總不能沒有英雄的),一文,一武,文英雄不待言是胡適,武的不待言是蔣介石。這兩個好漢是維持我們民族命運的棟樑!我的靜坐的時候頗不多,然而一得之,則默祝這兩個人的福壽與成功。」【注八十一】

注 釋

【注六十二】 參見楊樹標著《蔣介石傳》,北京團結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第六九頁。另,除上述兩計劃外,還有:一九一八年三月十日呈孫的《今後南北兩軍行動之判斷》,和同日呈孫的《粵軍第二次作戰計劃》。

【注六十三】 參見楊樹標著《蔣介石傳》,北京團結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第六九頁。另,除上述兩計劃外,還有:一九一八年三月十日呈孫的《今後南北兩軍行動之判斷》,和同日呈孫的《粵軍第二次作戰計劃》。

【注六十四】 《北伐戰史》第五七零至五七一頁。

【注六十五】 《自反錄》第二集卷六。

【注六十六】 參見楊樹標著《蔣介石傳》,北京團結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第七一頁。另,除上述兩計劃外,還有:一九一八年三月十日呈孫的《今後南北兩軍行動之判斷》,和同日呈孫的《粵軍第二次作戰計劃》。

【注六十七】 參見楊樹標著《蔣介石傳》,北京團結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第七二、七三頁。 。另,除上述兩計劃外,還有:一九一八年三月十日呈孫的《今後南北兩軍行動之判斷》,和同日呈孫的《粵軍第二次作戰計劃》。

【注六十八】 參見楊樹標著《蔣介石傳》,北京團結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第七一頁。另,除上述兩計劃外,還有:一九一八年三月十日呈孫的《今後南北兩軍行動之判斷》,和同日呈孫的《粵軍第二次作戰計劃》。

【注六十九】 參見楊樹標著《蔣介石傳》,北京團結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第七一頁。另,除上述兩計劃外,還有:一九一八年三月十日呈孫的《今後南北兩軍行動之判斷》,和同日呈孫的《粵軍第二次作戰計劃》。

【注七十】 參見楊樹標著《蔣介石傳》,北京團結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第七一頁。另,除上述兩計劃外,還有:一九一八年三月十日呈孫的《今後南北兩軍行動之判斷》,和同日呈孫的《粵軍第二次作戰計劃》。

【注七十一】 參見楊樹標著《蔣介石傳》,北京團結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第七一頁。另,除上述兩計劃外,還有:一九一八年三月十日呈孫的《今後南北兩軍行動之判斷》,和同日呈孫的《粵軍第二次作戰計劃》。

【注七十二】 江左軍由鄂東進入皖西后,安慶守敵陳調元及王普等部均向北伐軍投降,遂改編為北路軍,集結巢縣附近,接受向津浦路進擊以策應北伐軍主力的作戰任務。

【注七十三】 一九二八年八月十二日,在南京國民黨執監委會議上,受汪精衛誘使的李宗仁曾向蔣說:「請總司令自決出處。」

【注七十四】 《北伐戰史》第一二三九至一二四零頁。

【注七十五】 楊樹標:《蔣介石傳》第一二七至一二九頁。參見《北伐戰史》。

【注七十六】 《北伐戰史》第一一六七頁。

【注七十七】 蔣介石《致後方將士書》。一九二八年三月三十一日。

【注七十八】 蔣介石曾在《誓雪五·三國恥》中說:「日本人那重野蠻行動,簡直就是禽獸……這次日軍暴虐的行為,就是世界各國,也都曉得他們是一種最野蠻的軍閥。」

【注七十九】 李宗仁在他的《回憶錄》中稱:第二集團軍防區並無強敵,本可兼程而進,惟馮部卻稽延不進,並撤回原駐博野、安國一帶部隊,僅留置少數騎兵警戒前線地區……五月中旬,閻部幾陷於三面包圍之中,閻錫山見形勢危急,乃電請馮玉祥北上解圍,孰知馮玉祥不但不派兵赴援,反而通令所部,略謂「不遵命令擅自退卻者,槍決;不遵命令擅自前進者,槍決。」馮玉祥行徑可見一般。

【注八十】 楊樹標:《蔣介石傳》第一三三頁。

【注八十一】 楊樹標:《蔣介石傳》第七三頁。

(待續)

文章來源:黃花崗網站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