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破空:溫家寶提「平反六四」?樂觀其成

【新唐人2012年3月28日訊】三月下旬,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中共總理溫家寶在中共高層內部會議上提議重評「六四事件」。這則報導的可信度如何?應該說,比較高。不僅在於英國《金融時報》極高的權威性和信譽度,還在於,報導的內容符合邏輯:溫家寶連年提政改,對外有一套說法,對內也很可能有一套說法。區別只是:內外表述,輕重不一。

該報導還指出:溫家寶多次提重評「六四」,每次都遭到一些同僚反對,最激烈的反對者之一,就是政治局委員兼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薄是眾所周知的毛左派,在意識形態上,連年與溫隔空叫陣。薄阻擾平反「六四」,符合其本色。

只是,平反「六四」,薄絕不是中共高層的唯一障礙,更高層裡,還有周永康或新「四人幫」等頑固派、死硬派。英國《金融時報》的報導,是在薄熙來倒台的背景下,消息應該來自溫家寶一派的放風,反映中共權力鬥爭的常態。

3 月14日「兩會」結束後的溫家寶記者會,最具看點。由於近些年溫家寶常提政改,但未見落實,雷聲大,雨點小,而被外界譏諷為「作秀」。溫大概也意識到這一點,因而在記者會上表示:「我知道,人們不僅看我說什麼、我的理想和信念,更看我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實現什麼樣的目標。我可以對大家講,為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奮鬥一天。」

鑑於胡溫當政10年,政改未啟,經改遲緩,貧富分化和社會矛盾加劇,溫家寶也在記者會上表現自知之明:「作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的負責人,對於我在任職期間中國經濟和社會發生的問題,我都負有責任。為此,我感到歉疚。在最後一年,我將像常年負軛的老馬,不到最後一刻絕不松套。努力以新的成績彌補我工作上的缺憾,以得到人民的諒解和寬恕。」

這是一種公開道歉的姿態,為中共領導層僅見。對照前任總理朱鎔基發誓反腐、任內腐敗更重、卸任時卻毫無歉疚之詞,溫家寶的姿態,應該說,又進了一步。

正是在這個記者會上,溫嚴厲批評「現任重慶市委和市政府」,第二天,薄熙來就應聲落馬。這證明,溫家寶一派,在中共黨內、乃至高層,擁有相當的權力基礎,這不僅證明,(筆者從前分析)溫已經從第一任的弱勢總理,成長為第二任的強勢總理,而且預示,自1989年以趙紫陽為首的改革派全面潰敗以來,歷經二十餘年周折,中共黨內,改革派終獲重生,且羽翼漸豐。

溫家寶並非勢單力孤,相信在中央高層,溫背後還有人,否則,溫不至於自顧自地鳴放如此;高層中,是否有胡錦濤或習近平的默認或背書?尚待觀察。在地方上,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的大膽嘗試、創立官民和解的「烏坎模式」,也恰恰是對溫政改呼聲的行動響應。在今年「兩會」上,汪洋抱怨:「改革的阻力來自中央」,「我們想改,中央不讓改」;還放言:「改革的阻力,來自既得利益格局」,「要從黨和政府頭上開刀」。

國際民主版圖日益擴大,國內民眾權利意識日漸高漲,都為中共黨內改革派的成長,培植了氛圍,拓展了空間。誠如溫家寶所言:「必須有人民的覺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

作為政治反對派,我們無須對中共政改抱幻想,但以社會變革的低成本計,也樂見中共改革派有所作為。旁觀中共,改革派既然已經成勢,政改就應該擺上議事日程。說到「平反六四」,牽一髮而動全身,確為化僵局為活局的關鍵。

對中共改革派而言,或以解決問題的難易程度,安排平反順序。首先,平反胡耀邦,這在中共黨內,共識最高,阻力最小;其次,平反趙紫陽,這在中共黨內,更具震動,但也不見得有多大阻力,進而確立趙紫陽於中共經濟與政治改革進程中的旗幟地位,取代鄧小平。

接著,平反「六四」,順理成章,此舉,不僅能得到全國絕大多數人的贊同,也將受到國際社會的歡迎,甚至於,感動香港和台灣,相關涉港涉台問題,或迎刃而解;再次,平反法輪功,進而全面保障民眾信仰自由、宗教自由;接下來,化解西藏和新疆問題,尤其,迎接達賴喇嘛歸國,落實西藏的真正自治,甚至可以考慮讓聲望崇隆的達賴喇嘛出任榮譽性的國家元首(如國家名譽主席),進而實現漢藏大和解、大團結,重塑國際上的中國形象。

在此基礎上,重建憲政,開放言論,解封互聯網,廢除報禁黨禁,普選各級官員……中國民主化,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一些中共領導人或擔心「清算」,而憂疑於改革。何不放眼南望?已經有一個現成模式可供借鑑,那便是,緬甸改革模式。曾經以血腥鎮壓為本而備受國際孤立的緬甸軍人政權,近年,不動聲色地安排了有序政改:從建立名義上的「文人政府」開始,解除對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季的長期軟禁,與少數民族展開和談,停止反西方宣傳,廢除新聞封鎖,釋放政治犯,迎接流亡人士歸國,允許反對黨重新登記並加入國家政治進程……

緬甸軍政府不僅主動展示政治改革的誠意,而且不斷推出具體改革的舉措。一年多下來,官民互動,朝野和解,國際制裁相繼解除;緬甸人民珍惜來之不易的轉機,「清算」一詞,民間並未提起。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正應驗於緬甸軍政府。筆者還是那句話:難道說,中南海諸公智商,還不如一班緬甸軍頭?

文章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