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書連載】辛灝年《誰是新中國》(33)

【新唐人2012年3月22日訊】 【《誰是新中國》題解】 誰是新中國?誰才是真正的新中國?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如果是前者,何以在辛亥之後,又會出現長期的內亂和內憂?雖然能夠一再地戰勝形形色色專制勢力的反撲,統一了中國,捍衛了共和國統,贏得了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卻又慘敗在1945—1949的內戰之中。嗣後,竟能夠在臺灣完成向民主的全面過渡,使孫中山先生民主建國的理想得以實現…… 如果是後者,為何又在「革命」的名義之下,全面復辟專制制度,雖然迄無外患,更無內憂,卻造成「冤獄遍中華」這樣一個史無前例的悲慘局面,為漫長的中國專制制度,補上了中世歐洲「教政合一」式極權專制統治的血腥一課。待到風雨飄搖之時,亦只好重演西太后的「改革開放」,然而,其成就雖不能與清政府相提並論,其命運卻與清王朝一樣而不能免,其腐敗和腐爛,更為中國五千年歷史所未有……

(接上期)

五 中國國民黨堅持反覆辟以「竟辛亥之功」的艱辛歷程

一 中國國民黨的由來 性質 理論和綱領
  
在辛亥之後革命與復辟反覆較量的艱難歷史進程中,要想明白中國國民黨堅持反覆辟以「竟辛亥之功」的艱辛歷程,首先就要對中國國民黨作為一個政黨的由來、性質與發展,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國民黨」,是發動辛亥革命成功的主要政治團體 —— 中國同盟會,在辛亥之後進行公開大發展的一個歷史結果。是民國初年中國形形色色政黨中最大的一個政黨。一九一二年八月,中國同盟會以「鞏固中華民國,實行民生主義」為綱領,聯合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以及全國聯合進行會成立了國民黨。持平而論,如果當時並不存在著一個「才足以帝制以自為、智足以壓服民黨、魄力足以借刀殺人」的袁世凱,作為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則於民初共和主義思想頗為普及,國民黨已經在國會參、眾兩院獲得絕對多數席位,宋教仁亦在全國競選中深獲民眾擁護的歷史條件下,通過議會政治,組織政黨內閣,從而把中國建成一個民主、法制之共和國的目標,也就未嘗沒有實現的可能。但是一九一三年宋教仁在上海被袁暗殺這個悲慘而且黑暗的事實,卻阻斷了這個可能。宋教仁被刺后,孫中山發動的二次革命歸於失敗,袁世凱遂相繼宣布解散了國民黨和國會。其時亡命日本的孫中山因痛感「國民黨的蕪雜」,而決心「正本清源」,因而,才于日本成立了中華革命黨。中華革命黨雖然對外仍沿用國民黨的名義相號召,對內則要求恢復中國同盟會時代的革命精神,在軍事上要以武裝討袁為目的,在思想上要堅持實行民權主義與民生主義,在宗旨上要以創建「五權憲法」為目標,並接受袁世凱之所以能夠篡權復辟、革命黨之所以被迫讓權失敗的教訓,確定了「軍政、訓政和憲政」之重大革命方略。應該說,這實在是孫中山民主建國思想的一個重要發展,為嗣後中國民主革命反覆辟的歷史進程,深化了理論,明確了綱領,規定了它的革命歷程。一九一六年六月袁世凱之死,因使倒袁目標實現,中華革命黨本部遂遷往上海,並通令海內外各支部一律恢復國民黨名義,但為別於一九一二至一九一三年的普通政黨國民黨,本部初用中華國民黨之名,一九一八年八月始正式稱中國國民黨,一九一九年十月則正式公布《中國國民黨規約》。中國國民黨在組織上一是確定中華革命黨黨員即為中國國民黨黨員。二是規定民初的國民黨員須重新履行參加中國國民黨的手續。在性質上則宣稱自己是革命政黨,不惜以革命手段和武裝力量推倒反對共和的政敵,因而有別於民初的普通政黨國民黨。在革命目標上則進一步明確規定,中國國民黨要以「三民主義為立國之本原,五權憲法為制度之綱領」。在革命方略上亦明言必須堅持「軍政、訓政和憲政」的革命歷程。上述各項原則不僅明見於中國國民黨於一九二零年之後歷次修訂的黨章和發表的宣言,而且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而愈見完善。一九二三年一月一日由中國國民黨所發表的「宣言」,不僅全面地和系統地就民族、民權和民生三個方面闡述了民主革命的思想綱領,尤將人民直接投票行使創製、選舉、複決與罷免的權力,和人民擁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居住、信仰之完全自由,提到了相當的高度,並予以確認。從而具顯了她作為一個民主革命政黨的基本性質。

二 中國國民黨反覆辟的艱辛歷程
  
應該說,中國國民黨(按 —— 為了敘述的方便,姑以此名稱總代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中華國民黨和中國國民黨)于辛亥之後堅持民主革命、反對專制復辟的艱辛歷程,恰如孫中山本人所概括的那樣,可以分為「護國之役」和「護法之役」這樣兩個歷史階段。

一 護國之役
  
護國之役的第一階段是革命軍的第一次北伐。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臨時政府為「鞏固中華民國、實行三民主義」而陸續頒布各項「民主建國法令」,推行各種民主政治舉措,雖然使全國民眾有了開天闢地之感,但是,卻使袁世凱一心要由他建立「新政府」的陰謀瀕於破產。於是,袁才一邊指使其部將馮國璋、段祺瑞等發出「誓死抵抗」的叫囂,一邊撤銷唐紹儀的議和代表資格,【注三十四】一邊發兵攻陷武昌,與革命軍隔江對峙,蓄意製造緊張態勢,以逼迫剛剛誕生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由是,孫中山第一次提出了「北伐討袁」的主張。一九一二年一月十三日,北伐的革命軍敗清軍于安徽宿州等地,戰略重鎮徐州亦不戰而下,安徽、湖北、河南各戰場革命軍均獲得相當勝利。如前所說,只因列強公然出面、出兵支持袁世凱,才再一次逼出了「南北議和」的局面。這便是中華民國成立之後,嶄新民主政權的第一次北伐,也是北伐一詞的由來。
  
護國之役的第二階段是二次革命。雖然袁世凱在各專制列強和民主列強的支持下,曾「誓言」「願竭盡其力量,發揚共和之精神,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不僅騙取了民主革命派的信任,而且獲取了中華民國中央政權。但是,一九一三年三月二十日,袁氏謀殺宋教仁的槍聲,不僅使孫中山「猛醒」,而且使孫中山立即意識到,要推倒復辟,「非去袁不可」。由是,孫中山發動了二次革命。滬、皖、湘、鄂、閩、重慶等相繼宣布獨立,江蘇都督程德全亦在黃興迫動下宣布討袁。國民黨人江西都督李烈鈞遂組織討袁軍,發表討袁通電,並赴湖口督師。二次革命固然因北洋水陸兩軍夾擊湖口,陷南昌,佔九江,和袁軍張勳部攻佔南京而失敗,但是,卻首開辛亥之後中國國民黨堅決反擊袁世凱復辟的端緒,拉開了反袁復辟的第一幕。其後,孫中山雖然被迫亡命日本,但他「不以挫抑而灰心,不因失敗而退卻」,「東渡以來,日夕共謀,非欲雪暌丑之恥,實欲竟辛亥之功」。正是為了竟辛亥之功,孫中山和他的中國國民黨 —— 中華革命黨,才在袁世凱復辟帝制的緊鑼密鼓中,一邊派胡漢民、鄧鏗、許崇智等先後往南洋籌款,以準備在國內發動武裝起義;一邊又於一九一五年十一月十日派員刺殺袁世凱心腹 —— 上海鎮守使鄭汝成,於一九一五年十二月發動上海肇和艦起義;一邊派國民黨人李根源聯繫廣西陸榮廷、廣東陳炯明和時在雲南、四川、湖南、安徽的李烈鈞、熊克武、紐永健、柏文蔚等,以圖軍事討袁。從而為蔡鍔反袁護國的一舉成功,更為袁后張勳擁戴宣統復辟的迅疾敗亡,在全國範圍內作了準備。

二 護法之役
  
因孫中山先生在發表「討袁宣言」時就已經明確指出:「保持民國,不徒以去袁為畢事,決不有使謀危民國者復生於國內。」所以,當「再造共和」的大英雄段祺瑞轉身就又變成「再造專制」的大奸雄,北洋軍閥轉臉就從袁氏公然復辟走向了「假共和以復辟」時,孫中山和革命黨人已經進一步認識到,「袁世凱雖死,而袁世凱所留遺之制度,不隨以俱死……曾不期年,而毀約棄法,解散國會之禍再發,馴至廢帝復辟,民國不繼如屢。復辟之變,雖旬余而定,而毀法之變,則愈演愈烈」。由是,為保護中華民國的共和法統不被閹割,為維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國會不被廢棄,孫中山和他的革命黨人開始了長達六年的護法之役。
  
護法之役的第一階段 —— 第一次護法戰爭。因孫中山指斥段祺瑞「假共和之名義,以行專制之實」,並首先舉起了「護法」的大旗,一百五十名原國民黨議員遂隨孫南下,海軍總長程璧光亦率第一艦隊開赴廣州,然後召開「非常國會」,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任命孫中山為大元帥,並發動了第一次護法戰爭。但是,不久以後,蓋因唐繼堯、陸榮廷為首的南方軍閥與北方直、皖軍閥暗中勾結,並在廣州組成「西南自主各省護法聯合會」,以對孫中山的廣州中華民國軍政府釜底抽薪,方使得正在湖南作戰的北伐軍歸於敗北。為此,孫中山乃痛感「南與北如一丘之貉」,因此憤而離粵。第一次護法戰爭遂以失敗為告終。
  
護法之役的第二階段 —— 第二次護法戰爭。第二次護法戰爭在一個較長的時間里曾獲得相當的勝利和發展。一九二零年,因陳炯明於福建彰州誓師后返兵歸粵,並請回了孫中山,廣州革命政府得以重建。翌年四月,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后即揮兵西進,並於同年七月十五日克南寧,八月一日佔桂林,南方革命政府遂在形式上統一了兩廣。其後,孫中山於十一月十五日在桂林設立大本營,在政治上與皖系及奉繫結成三角同盟,冀抵制掌握北京政權的直系軍閥;在軍事上則秣馬勵兵,準備北伐打倒北洋軍閥。一九二二年四月,北方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孫又設大本營于韶關,遣李烈鈞、許崇智北伐以攻江西。李、許於六月二十二日克贛州。直係為阻孫北伐,一面宣布恢復舊國會,使廣州政府無護法之依據;一面陰使五百萬圓賄賂陳炯明叛變,陳遂以護法成功為由,迫孫下野,因不得,竟於六月十六日炮轟廣州觀音山總統府,從而造成孫中山二度護法的失敗。
  
護法之役的第三階段。二度護法的失敗因使孫中山有了「山窮水盡」之感,所以他才選擇了另一條反覆辟的「危險之路」,即在蘇俄數度謀划請求之下,開始了「聯俄容共」的做法,雖給未來的中國國民革命埋下了天大的禍患(參見下章),卻為他重建南方革命政府、創建黃埔軍校和北上護法帶來了機會。雖然北上護法,因段祺瑞與各路軍閥的抵制和孫中山本人的逝世,而再一次夭折,然而,五年護國,六年護法,以反對袁氏復辟和北洋軍閥「假共和以復辟」的艱辛歷程,卻沒有白走。因為,正是護法之役,才為孫后蔣介石領導北伐勝利、實現中國國民黨「竟辛亥之功」的歷史願望,奠定了基礎。換言之,中國國民黨,也正是在十七年反覆辟的艱辛歷程中才得以成長和發展,並迎來了她推進中國國民革命的輝煌歷史歲月。

注 釋

【注三十四】 中華民國成立前第一次南北議和,唐紹儀曾為袁世凱代表,赴南京談判。

(待續)

文章來源:黃花崗網站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