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書連載】辛灝年《誰是新中國》(28)

【新唐人2012年3月14日訊】 【《誰是新中國》題解】 誰是新中國?誰才是真正的新中國?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如果是前者,何以在辛亥之後,又會出現長期的內亂和內憂?雖然能夠一再地戰勝形形色色專制勢力的反撲,統一了中國,捍衛了共和國統,贏得了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卻又慘敗在1945—1949的內戰之中。嗣後,竟能夠在臺灣完成向民主的全面過渡,使孫中山先生民主建國的理想得以實現…… 如果是後者,為何又在「革命」的名義之下,全面復辟專制制度,雖然迄無外患,更無內憂,卻造成「冤獄遍中華」這樣一個史無前例的悲慘局面,為漫長的中國專制制度,補上了中世歐洲「教政合一」式極權專制統治的血腥一課。待到風雨飄搖之時,亦只好重演西太后的「改革開放」,然而,其成就雖不能與清政府相提並論,其命運卻與清王朝一樣而不能免,其腐敗和腐爛,更為中國五千年歷史所未有……

(接上期)

二 中國人民堅決反對袁世凱 張勳的公然復辟以「護國」

儘管以辛亥為勝利發端的中國國民革命,要想戰勝形形色色的專制復辟,乃有著特別的艱難性,但是由辛亥革命的勝利和中華民國的創建所開創的嶄新歷史條件,所蔚成的良好時代風氣,所普及的民主共和思想,所交待的「護國護法」重任,不但正在使得中國人民更加地「懂共和,解民主」,而且能夠義無反顧地堅決反擊和堅持反對清王室、特別是袁世凱和張勳的公然復辟,從而奪取了第一輪護國護法的歷史性勝利。

第一 袁世凱圖謀復辟帝制的由來和經過

清王朝固因積弱既久而崩解過速,但是,辛亥之後被逼退位的遜清王室所懷抱的復辟願望,卻持之以恆,歷久難泯。自滿清崩解直至滿州國建立,溥儀固然從未停止過他的復辟活動,而散落在南北各地的清宗室人等亦因深懷亡國之恨,而心心念念都在復辟之中。他們或是成立孔教會、孔道會、讀經會等,以宣傳「非復辟不能救中國」;或是以祖國的山林、土地、牧場、礦山作抵押,企求日、俄等外敵支持他們的復辟行動;甚至以允諾滿州獨立為條件,收買蒙古馬賊巴布如布的蒙古軍以發動武裝叛亂。曾參預張勳復辟的前陝甘總督升允,在失敗時就曾說過「一息尚存,此心不已,留身以待,後會有期」的決絕之詞。
  
雖然,清王朝因氣數已盡,時勢難逆,而復辟無望,然而,復辟的危險卻沒有因此而減弱。辛亥之後,復辟的最大危險,無疑來自那個既能夠權傾當朝,又能夠兵迫革命的袁世凱。由於日、俄、德、英、美、法等列強對他的支持,更因他擁有一支由他自己訓練出來的王朝軍隊,還因他出山之日,便是他心懷叵測之時,【注五】因此,自他銜命鎮壓武昌「叛亂」起,便一步一步地向著「帝制自為」的方向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直至黃袍加身、一朝覆亡而後已。他先是擁遺朝之兵,要求清廷與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同時解散,以由他來組織一個「共和政府」;后則假言「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而借用國際國內支持力量,以逼迫南京政府讓權。及至民主憲政、政黨內閣和國會政治日倡,他竟暗殺宋教仁以廢除政黨內閣和全國大選。一旦陰謀入序,又立即逼迫國會先選他做正式總統,再制定憲法。隨即罷免三位革命都督 ,【注六】稱將軍、改官制。然後便下令解散國民黨,宣布解散國會,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制定總統權即等於皇帝權的「中華民國約法」。既改責任內閣製為總統制,又撤銷國務院,設政事堂于總統府內……及至陰謀就緒,乃號令祀孔祭天,親率百官赴孔廟祭孔,以為他復辟帝制的「先聲」。陰使組織「籌安會」和「全國請願聯合會」,【注七】召開「一致恭戴他為中華帝國皇帝的全國代表大會」。直至他登帝位接受百官朝賀之日,竟成為雲南軍政府成立,全國「護國討袁運動」鋪天蓋地之時。

第二 中國人民堅決反擊袁氏復辟帝制的勝利

面對著袁世凱亦步亦趨、步步緊逼的復辟行徑,已經「懂共和、解民主」的中國人民,不僅將反對專制復辟、推進國民革命的歷史任務,義無反顧地擔當在自己的肩頭,而且反對公然復辟的成功、迅速和徹底,實為世界各國所不能相比。由袁刺殺宋教仁而猛醒的孫中山,因已經意識到袁氏復辟的危險,從而指出「非去袁不可」。由是,孫發動了二次革命(參見第五節)。二次革命雖然失敗,但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卻絕「不因挫抑而灰心,不以失敗而退卻」,而是「日夕共謀」,旨在武裝倒袁。國中廣大民眾以及各派政治力量,亦要求「除惡務盡」。誠如孫中山所論,「自經此役(按 —— 指辛亥革命)中國民主政治已為國人所公認,此後復辟帝制諸幻想,皆為得罪於國人而不能存在」。【注八】中國人民因對袁世凱復辟帝制深惡痛絕,同仇共憤,絕不以袖手旁觀為己任,從而形成了「敢有帝制自為者,全國人民共擊之」的感人政治局面。知識分子中的先進者,固因「慧眼識天仇」,很早便識破了袁世凱妄圖帝制自為的野心,因而指責袁是「假共和之名而擁兵力以行專制的魔王」。【注九】《北京時報》更公開刊文,揭穿「袁世凱通令祀孔祭天無非是帝制復辟的先聲而已」。知識界和輿論界如此,廣大民間莫不如是。一九一四年三月十五日,河南寶豐人白朗在起義的布告中就公開指出:「我國自改革以來,神奸主政,民氣不揚。雖託名共和,實厲行專制。本都督輟耕而太息者久之。因是糾集豪傑,為民請命。」並提出要「逐走袁世凱,以設立完美之政府」。及至袁氏復辟帝制的行徑日趨公然,黃袍加身的日子指日可待之時,全國五百多家報紙遂以鋪天蓋地之響,與袁不共戴天,所謂袁氏乃被「氣死」之說,由是而來。
  
幸運的是,正是因為共和主義的理念,已經成為全中國人民的政治理念,中華民國的共和國統,已經成為全中國人民擁護的國統,所以,於此大勢之下,連曾力倡改良,反對革命,並曾為袁世凱鞠躬盡瘁的梁啟超,亦終於在不寒而慄之中翻然醒轉過來。梁不獨敢於《大中華》雜誌發表洋洋萬言的「異哉,所謂國體問題」的大文,以對古德諾之流邪言中國「只能行專制、不能行共和」的助袁復辟謬論,予以堅決地反擊和揭穿,而且拒誘惑、蔑威脅,公然上書袁氏稱:「誠願我大總統以一身開中國將來新英雄之紀元,不願我大總統以一身作出中國過去大奸雄之結局;願我大總統之榮辱與中國以俱長,不願我中國之曆數隨我大總統而俱斬。」梁啟超以「先生所言,全國人人所欲言;全國人人所不敢言,抑非先生言之,固不足以動天地」的巨大魅力,【注十】揚反袁護國之正氣,斥袁氏復辟之反動,並親自護送蔡鍔秘密赴日轉滇,以發兵「護國」。蔡鍔抵滇后,遂宣布雲南獨立,組「護國軍」,更在袁氏于北京新華宮接受百官朝賀之日,發布討袁檄文,公布袁氏罪狀,揭開了反袁護國戰爭的序幕。
  
蔡鍔決心反袁護國的消息傳出,昆明人民遂到處懸挂中華民國國旗,張貼「擁護共和萬歲」的標語,繳納捐款者爭先而恐后,要求參軍者涕泣而不能止。全國人民的支持使蔡鍔意氣風發。蔡遂以「不斬樓蘭誓不還」的精神,既以二萬反袁之旅對陣袁氏三十八萬皇家軍隊,又以六千入川之軍與袁氏激戰于川南。由是而使海內外人心奮起,反袁的聲浪響徹神州,護國的勝利遂成定局。蔡鍔揮師出兵不過二旬,貴州與廣東已相繼宣布獨立。山東居正起兵護國不數日即已克十余城。當此情勢之下,國務卿徐世昌遂辭職而去,袁氏心腹大將段祺瑞與馮國璋 —— 前者抱病隱居西山,不願為袁一助;後者則以江蘇將軍之身,先擁兵南京以觀望時局,繼則與江西、浙江、山東、湖南等省將軍共同壓迫袁氏取消帝制。袁世凱被迫於一九一六年三月二十二日撤銷帝制,於三月二十三日廢除洪憲年號,復任總統。四月初,下令改組內閣。五月八日,因各獨立省份軍人已於廣東肇慶成立軍務院,宣布指揮全國軍政,發表《十九省公民否認袁世凱冒充總統書》,並稱:「袁逆不死,大禍不止,養癰蓄疽,實為亂基。願國人速以決心再接再厲,撲殺此獠,以絕亂種。」五月九日,孫中山發表「討逆宣言」,號召「除惡務盡」,尤指出「保持民國,不徒以驅袁為畢事,決不使有謀危民國者復生於國內」。於時,曾一度支持過袁的海外華僑也紛紛致電國中,要求將袁「執行國法」。五月十九日,袁世凱發表「宣布帝制始末案」,企圖嫁禍於人,並策劃由川湘向西南反攻。五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三日,袁心腹愛將四川將軍陳悖、湖南將軍湯薌銘亦相繼宣布獨立。六月六日,袁遂于全國人民同仇共憤、一致聲討中病死。袁世凱圖謀復辟帝制由此而告慘敗。

第三 中國人民反對張勳擁戴宣統復辟的迅疾成功

應該說,正因為辛亥革命之後,共和主義思想已經成為全國上下莫敢一辯的新思想,中華民國已經成為舉國上下共同體認的新國家,是故,在反袁護國之役中,連大大小小的軍閥,直至袁逆的親信愛將,都不得不在「護國」的旗幟下響應共和,反對帝制;維護民國,反對復辟。所以,一九一七年七月一日當張勳竟敢乘黎元洪、段祺瑞爭奪之際,率辮子軍赴京以公然擁戴宣統複位時,不僅北京十幾家報紙「一律停刊,表示抗議」,而且上海的印刷工人也拒不排印唯一鼓吹張勳復辟的《國是報》。上海商界更為反對張勳復辟而一體懸挂中華民國國旗,以示擁護中華民國共和國統的決心。其時,反對張勳復辟的通電,「一日之內不僅高可盈尺,更有血性男兒,多有不避鼎鑊者,乃執筆痛言」,以反對復辟。偽學部尚書沈增植在滬住所,既被「義憤之士」投擲炸彈,而參預張勳復辟的主要人物萬繩軾、劉廷琛,因南昌人和九江人「無不唾罵其人為禍胎與甘心從逆,其兩家人因不堪眾矢之集,只好舉家避去」。在廣東,因「張勳復辟,中斷共和,電報傳來,人心悲憤」,竟發起「國民哭靈大會」,后改名「國民護國後援會」,以表示他們反對張勳復辟的痛絕之心。輿情如此,國情如是,段祺瑞遂于馬場誓師,決驅張以推倒復辟,從而使這一場清王室的公然復辟,成為一場鬧劇,僅僅十一天就亡殂於人心共討之中。此後,一切欲擁遺朝之兵,據私家之軍,以覬覦復辟專制者,都不得不以維護中華民國的嶄新國統為旗號,卻又借閹割中華民國的共和法統為手段,來達到他們「假共和、真復辟」的目的了。

注 釋

【注五】 武昌起義爆發后,清政府才在列強的建議下重新起用曾被黜退的袁世凱,先授以湖廣總督,后授以欽差大臣,因均為袁拒絕,乃在袁的逼迫下授以總理大臣,並由其組閣。

【注六】 三都督為:江西李烈鈞,安徽柏文蔚,廣東胡漢民。

【注七】 「籌安會」是在袁世凱授意下,由楊度、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孿和、胡瑛等六人籌備復辟帝制的組織,並曾在北京石駙馬大街掛出招牌,后因梁士詒又在袁的授意下成立了「全國請願聯合會」,籌安會乃改名為「憲法促進會」,完成鼓吹帝制后,即被袁冷落。

【注八】 孫中山:《中國革命史》。參見《革命尚未成功》一書,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

【注九】 戴季陶:《今日之政治觀》。《中國現代史料叢書》第一集。

【注十】 《蔡鍔致梁啟超書》。

(待續)

文章來源:黃花崗網站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