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業漸蕭條 3D魅力也退燒

【新唐人2012年2月26日訊】(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特稿)奧斯卡頒獎典禮是好萊塢年度盛事,然而,近幾年美國電影業逐漸蕭條,進戲院看電影的觀眾越來越少,就連一度引起轟動的3D電影,魅力也漸漸退燒。

景氣嚴重低迷、民眾荷包縮水的年代,進戲院看電影是比出外旅遊更便宜的休閒娛樂,也可以讓人暫時忘卻現實生活中的煩惱。因此,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電影票房表現反而變得出色。

從2008年底開始,雖然美國經濟走下坡,好萊塢片商卻在不景氣中看到票房熱絡表現,2009年累計全美電影票房總收入創下106億美元的新高紀錄,也比2008年增加近10%。

2010年開始,美國電影業好景不再,進電影院的觀眾越來越少,2011年的累計全美電影票房總收入,縮水到102億美元。

分析電影觀眾流失的原因,專業媒體「好萊塢報導」(The Hollywood Reporter)指出,電影票價紛紛調漲,是主要影響關鍵。

舉例來說,2010年在美國平均每張電影票價為7.95美元,比2009年貴約8%,調漲幅度之高可謂歷年罕見。到2011年底,由於不少上映新片推出3D版本,使得電影票價更加走高,平均電影票價已經變成8.06美元。如果計算一家四口到戲院看電影的花費,對某些消費者可能成為不小的負擔。

電影「阿凡達」(Avatar)的3D立體電影版本獲得影迷熱烈捧場後,片商更是紛紛趕搭3D電影熱潮。據統計,2010年好萊塢電影公司的營收利潤超過6成來自3D電影。

不過,新鮮感消失後,觀眾不再只是純粹基於3D電影版本就大力支持。到了2011年,3D電影卻只占好萊塢電影公司利潤的4成多而已。

全美戲院公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atre Owners)媒體研究部主任柯可蘭(Patrick Corcoran)說,電影公司推出過多3D電影,「票房成功的電影有做成3D版本,但票房失敗案例的也做。」

儘管立體電影退燒,3D電影仍然頗受看好,畢竟觀眾進電影院看3D影片的體驗,與在家看DVD或網路下載,截然不同。

重量級大導演例如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也都在2011年推出他們執導生涯當中首部3D電影,分別是「丁丁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intin)與「雨果的冒險」(Hugo)。

「好萊塢報導」指出,好萊塢電影公司在2012年當中,還是會經常面臨一個需要審慎思考的問題,就是在某部新片上映後,究竟還要不要再推出3D版本,藉以刺激票房收入。

面對觀眾流失,應該如何振興好萊塢電影?派拉蒙(Paramount)電影公司主席葛雷(Brad Grey)認為,基本上還是要回歸到拍出「觀眾想看」的電影。

根據統計,派拉蒙是2011年當中獲得最多觀眾捧場的電影公司,出品電影的在全美電影票房市場的佔有率排名第1。

他指出,「最重要的是,要拍大家有興趣看的電影。如果推出具有足夠吸引力的作品,自然會有觀眾。」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