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2月23日訊】(中央社巴黎22日法新電)科學家今天表示,他們已發現第一個分子證據,證明「生理時鐘」與1種突發且致命的心臟病發作有關。
心室性心律不整最常發生在早上剛睡醒後,也會在晚上發作,但相對較少。此病致死率也很高
美國研究人員在這份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的報告中指出,他們已在發病機率和生理時鐘之間發現第一個分子關連。
生理運作會隨24小時不同時段而改變,這就是生理時鐘。
他們說,生理時鐘指針受到體內1種稱為「Klf15」的蛋白質濃度影響。
過去研究顯示,Klf15是人體生理時鐘的調節器,更驚人的是,部分心臟衰竭患者體內缺乏這種蛋白質。
研究團隊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改造出缺乏或含有過量Klf15的老鼠。
相較於正常老鼠,這兩種老鼠罹患心律不整的機率高得多。
美國德州休士頓貝勒大學醫學院(Baylor Collegeof Medicine)研究員魏倫斯(Xander Wehrens)表示:「這是第一個分子機制實例,證明生理時鐘改變較易罹患心律不整。」(譯者;中央社張雅亭)
本文網址: https://www.ntdtv.com/b5/2012/02/23/a663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