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從哈佛學生罷課談起

【新唐人2012年2月14日訊】去年11月2日,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格里高利.曼昆正在上大課《經濟學十講》,70名學生公然走出課堂表示抗議,隨後,這些哈佛學生還發表了致曼昆的公開信,同時表示聲援佔領華爾街運動。

曼昆是哈佛大學的明星教授,曾擔任布什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他最出名的著作是那本《經濟學原理》。上世紀末,美國一家出版社以140萬美元徵求經濟學教科書,結果,曼昆的這本《經濟學原理》被選中。這本書於1998年出版,立即被美國300多所大學採用作為教材,當年的發行量就超過20萬冊。第二年就有了中文版,譯者是我的北大同學,經濟系教授梁小民。

曼昆對他這本經濟學教科書十分看重。他引用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得主薩繆爾遜的一句話:「如果我能寫一國的經濟學教科書,那我就不在乎誰制定該國的法律,或者誰起草高深的條約。」順便一提,這位薩繆爾遜早先也寫過一本《經濟學》教科書,自出版後半個多世紀暢銷不衰,影響了整整一代人。1979年就有了中文譯本。

在這次佔領華爾街運動中,不少經濟學家也發表了他們的各種意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格曼在《紐約時報》上撰文,引用三十年的統計數據指出,美國的財富增長只集中在最富有的1%的人手中,原因是這少數富人擁有了太多的政治影響力。曼昆寫文章反駁,曼昆以他自己和克魯格曼也屬於最富有的1%為例,說明接受更多的教育才是致富之道。只是,對於正面臨就業困難的很多大學生而言,曼昆的文章未免顯得缺少說服力。

實際上,這次美國的貧富分化,很大程度上和經濟全球化有關,和中國有關。因為有大量的美國公司到中國投資,在中國建廠,由於中國的勞動力非常便宜,這樣美國的資本家就能降低成本,從而獲得更多的利潤,變得越來越富。與此同時,因為工作機會大量地流入中國,很多美國人就失了業,生活水平下降,變得越來越窮。十幾二十年下來,貧富之間的差距自然就很驚人了。

曼昆是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倡導者。我們知道,經濟全球化的理論基礎之一是比較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是兩百年前由英國經濟學家李嘉圖提出的。李嘉圖認為,一個國家應該集中力量發展它最有優勢的那些產業,然後通過和外國的貿易而增進自己的利益。舉例說,英國和葡萄牙都是既能生產毛料,又能生產葡萄酒。這兩個國家都可以自己生產自己所需要的毛料和葡萄酒,兩國之間也用不著做什麼交易。但是在英國,生產毛料的能力高過生產葡萄酒;在葡萄牙則相反,生產葡萄酒的能力高過生產毛料。這樣,與其兩個國家各自生產毛料和葡萄酒,不如你集中力量生產毛料,我集中力量生產葡萄酒,然後再用你的毛料換我的葡萄酒,到頭來,兩個國家在付出同樣勞動的情況下都增加了收益。

然而,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是建立在一系列理論前提之上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生產要素在一國之內可以自由流動,在兩國間則不能流動。在李嘉圖的時代,國與國的自由貿易只限於產品。在當時,資本和私人企業是不會移動的,是留在本國的。今天的全球化,卻是在產品自由流動之外,還加上了資本和私人企業的自由流動。人員的流動也增加了,不過人員的流動總有各種障礙,因而總是緩慢的,有限的;而資本的流動則易如反掌,十分快捷。既然比較優勢理論賴以成立的理論前提發生了重大改變,因此,原先從比較優勢理論推出的結論也就不一定還成立了。

全球化推動了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因為大量的美國公司把生產和加工搬到勞動力低廉的中國,導致美國自身的產業空洞化,失業率急劇上升;跨國公司則獲取了高額的利潤,由此導致貧富差距的日益擴大。再者,美國的公司雖然把生產和加工搬到了中國,但是由於中國的消費能力低,美國的消費能力高,其產品大部分還是要運回美國銷售,這就導致了美中兩國間的貿易赤字急劇上升,乃至陷入債務危機。

經濟全球化還導致了民主失靈。由於資本的大量外流,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動大大超出了本國政治的控制範圍,所以,由此引出的後果也就不能或很難通過本國的政治加以解決,無論你的政治有多民主;除非是對資本的自由流動本身加以限制,而這在一個自由國家中又是很難做到的。佔領華爾街運動提出了很多批評,但卻提不出多少可行的解決辦法,部分原因就在於此。

固然,經濟全球化增進了全球的經濟總量,中國美國都是有得有失。但總的來說是中國在上升,美國在衰退。問題是,在美國,得益者主要是跨國公司;在中國,得益者主要是中國政府,偏偏中國政府是一個專制的政府。經濟全球化竟然導致了民主國家的衰退和專制強權的崛起,這個問題就非常嚴重了。現在,美國朝野都已經多多少少意識到了這一點,並開始採取一些措施;但迄今為止其效果仍然有限。這是一個新問題,值得我們關注與研究,從而找出更有效的解決方案。

文章來源:《自由亞洲電臺》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