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平:從女兒獻血談價值觀

【新唐人2012年2月7日訊】女兒今天十七歲半,去血站獻血500CC,是中國普通一次獻血量的兩倍半,記得我們當年好像是200CC。這要在中國,光榮獻血算是件大事,但是在這裡極其簡單,約上幾個同學,跟血站預定個時間,從驗血到抽完休息一下回家,總共一個小時左右。沒有人知道你做了什麼,也不需要讓別人知道,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不過也許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都想知道為什麼女兒會這樣,為什麼很多她的同學會這樣。

這是女兒自己的決定,作為家長當然很心疼,但沒有權干預。有什麼好處待遇呢?好像僅僅可以免費叫一次出租車回家。首先要年齡在十七歲以上,好不容易到年齡了,體重還要符合標準,不夠重量還不行。據女兒講,為了這一天她等了將近兩年時間。

沒有入黨問題,更沒有人知道。或許有人覺得,這一定是被人洗腦了,怎麼能傻成這樣呢?但是如果你查一下洗腦這個詞的定義,就知道在西方洗腦不太可能,因為從定義裡面洗腦有強制的因素在裡面。如果你稍微有一點西方生活的常識就知道,只有法律是強制的,法律之外的東西要是強制那是違法的,你根本就舉不出來法律之外被強制的例子。中國獻血的確也不是強制的,不少人悄悄地去獻血,善良的人其實到處都有,根本也不需要強制。

女兒肯定會受一些價值觀的影響,這個價值觀不但西方人有,中國人也有,但是中國人並沒有從理論層面上總結過,因為一總結,就會讓那些鼓動別人奉獻而自己悄悄受益的人露出馬腳。那麼理論層面到底是什麼,其實這是社會學家所研究的課題。這裡我從經濟學角度來分析一下,因為人類行為學和經濟學是相通的。

經濟學裡面有一個著名的帕累托改進。什麼意思呢?就是在不影響大家利益的情況下至少讓多一個人受益。延伸到行為學裡面就是,對自己影響不大的情況下至少讓多一個人得到好處。從這裡你開始瞭解老外的文化了,你看老外之間客客氣氣,對人都特別好,那是你沒有影響到他的太多利益,等你真的侵犯到他的切身利益時,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法庭上見。中國人對老外的動不動上法庭不理解,覺得那樣沒有人情,其實那是一種負責任的做法,他們相信法庭是公道的,對於雙方都比較公平。

所以有一種文化在老外的生活環境當中非常普遍,就是在自己利益損失不大的情況下對別人好一點,這就是老外的價值觀。對於女人來講,造血能力其實比男人強,如果身體允許,獻血是沒問題的。本來進門的地方貼著在本獻血站的獻血人數達到七千多人我覺得已經比較震撼了,還有更震撼的。看到休息室桌子上的徽章,徽章上面的數字,代表獻血的次數。從第一次的徽章到450-550次,這可是給單人佩戴的,據說有位可敬的老人每個月兩次,堅持了一生時間。

在北美,獻血並沒有大張旗鼓地宣傳,但沒聽說缺血。總之沒有什麼勸大家奉獻的宣傳,大家如果願意,前提是對自己身體不要有什麼影響,這一點和中國完全不一樣。中國講究犧牲自己,造福別人。但糟糕的是中國的血荒很嚴重,特別是這次郭美美事件以後。這一點不能拿人口多當理由,人口多,獻血的人也應該多。

原因是奉獻者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現,自己的奉獻被人腐敗了,糟蹋了。遵循奉獻精神的人一不小心還當了奴才。你知道當奴才和當一個光榮的奉獻者到底有什麼異同嗎?相同的地方都是有人付出有人受益,付出者都是自願的。不同的地方是,前者的受益者躲躲閃閃,很不明確,後者的受益群體非常明朗。最主要的是受益者的感覺不同。

奴才的受益者覺得你當奴才是活該的,你只配當奴才,對你非但不感恩,還從心底裡鄙視你,你聽說過哪個主子能打心底裡對奴才說一聲謝謝嗎。當一個光榮的奉獻者呢,就拿捐血來說,受益的群體非常明確,特別是在國外,不會把珍貴的鮮血先給老幹部用,因為沒有人擁有特權。當一個病人接受你的鮮血時,他們從心底裡崇敬你,感激你,因為你的鮮血挽救了他的生命,同時或許他們本身也是個獻血者。

孩子的成長代表將來社會的希望,那麼我們反觀大陸的孩子,他們對周圍的社會到底採取一個什麼態度?最後我們從女兒獻完血以後,大夫給女兒身上貼了一個小貼畫來結束這篇文章。上面寫著:BENICETOME,IGAVEBLOODTODAY(中文意思是,請對我好一點,我今天獻血了)我反問女兒,在加拿大的日子裡,哪一天有人對你不好啦?也許這才是她要獻血的根本原因吧。

文章來源:《博客中國》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