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新唐人2012年1月23日訊】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y與華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黃帝,傳說中都和龍都有密切的關係。傳說中的人類始祖伏羲、女媧,皆為龍身人首,被稱為“龍祖”。據此華夏民族被稱為“龍的傳人”。在中國,流行“耍龍燈”“舞龍”、“龍燈舞”等風俗。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同時也是華夏民族的代表。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體長,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雲降雨。古代把龍作為皇帝權力和仁德的象徵。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天子“受命於天”,是上天委任於人間的代理人。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

為什麼中國人被稱為炎黃子孫

傳說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國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居住著許多氏族部落,其中最著名的是黃帝部落、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這三個部落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在今河北北部一帶,發生過數次大的戰爭。

炎帝與蚩尤部落發生了長期的衝突。炎帝被蚩尤打敗以後,逃到了河北涿鹿,投靠黃帝部落。後來,這兩個部落聯合起來,與蚩尤在涿鹿大戰一場,蚩尤戰敗,被黃帝部落殺死,黃帝取得了勝利。這就是史書上有名的「涿鹿之戰」。

打敗蚩尤以後,炎帝部落要爭做霸主,與黃帝部落又發生了大衝突。炎帝和黃帝這兩個部落,在阪泉(今河北懷來一帶)又大戰一場,結果炎帝被打敗,歸服了黃帝部落。後來,他們的後裔就從河北一帶向南發展,進入黃河流域,而居住在中原地區的又是華夏族,所以又把這地區稱為「中華」。後來,華夏族和其他各族不斷融合活動範圍不斷擴展到全國各地,「中華」便逐漸成為代表整個中國的名稱,「炎黃子孫」也隨之帶有更廣泛的含義。

伏羲、炎帝、黃帝與龍的淵源

《太平御覽•詩含神霧》記載:伏羲是傳說中人類文明的始祖,被尊為“三皇”之首。相傳為中國醫藥鼻祖之一,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也是第一位被後人稱為大帝的人間帝王。相傳,他的母親名叫華胥氏,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女子。有一天,她去雷澤郊遊,在遊玩途中發現了一個大大的腳印。出於好奇,她將自己的腳踏在大腳印上,於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這一懷孕就懷了十二年。後來就生下了一個人首蛇身的孩子,這就是伏羲。當地的人為了紀念伏羲的誕生,特將地名改為成紀,因為在古代,人們把十二年作為一紀。人們把伏羲誕辰的農曆正月十六日和成道升天的農曆五月十三日作為伏羲廟祭祀的重大節日。

伏羲主要的功績:一、教民作網用於漁獵。同時教民馴養野獸,這就是家畜的由來。二、變革婚姻習俗,倡導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結束了長期以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三、始造書契,用於記事,取代了以往結繩記事的落後形式。四、發明陶塤、琴瑟等樂器,創作樂曲歌謠,將音樂帶入人們的生活,幫助人們“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五、將其統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員進行社會管理。六、創制古代曆法。

伏羲的最大功績是創立八卦。傳說在伏羲生活的遠古年代,人們對於大自然一無所知。當下雨刮風、電閃雷鳴時,人們既害怕又困惑。天生聰慧的伏羲想把這一切都搞清楚,於是他經常站在卦台山上,仰觀天上的日月星辰,俯察周圍的地形方位,有時還研究飛禽走獸的腳印和身上的花紋。伏羲坐於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畫八卦。八卦演生易經。為中國占卜之始。用來通曉萬事萬物變化的性質,歸納萬事萬物的形狀。

火德王炎帝

傳說中的上古帝王神農氏(或神農氏的子孫)。因以火德王,故稱為炎帝,又稱赤帝、烈山氏。繼女媧後為天下共主,傳說是農耕和醫藥的發明者,又創造五弦瑟,開始蠟祭和市場,自他以後中國進入農耕社會。

相傳其母名女登,一日遊華陽,被神龍繞身,感應而孕,懷胎一年零八個月生下炎帝。取名叫石年。

傳說炎帝人身牛首,頭上有角。炎帝生於烈山石室,長於薑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嚐遍了各種藥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後世所稱道。

五帝之首軒轅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上古帝王軒轅氏的稱號。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被認為是華夏族的始祖,也是中國歷史傳說中五帝之首。黃帝也被道教尊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據《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於軒轅之丘”。黃帝出生於陝西,為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源關降龍峽,農曆二月初二。在傳說中黃帝的母親是黃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說是夜晚)突然看見北極光,然後就懷孕、生下了黃帝。

黃帝的誕辰農曆二月初二,是中和節(又稱龍抬頭、龍頭節),也是傳說中黃帝誕辰的日子,是炎黃子孫共同的節日。中和節是唐德宗李適在貞元五年(789)所製定的,又名二月二日“龍抬頭”。

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創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車(軒轅二字也有舟車之意),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是承前啟後中華文明的先祖。

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像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种血肉相聯的情感。 “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中國人激動、奮發、自豪。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