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帆:「善惡有報」其實並不是迷信

【新唐人2012年1月13日訊】思維與理念都比較「現實」的人,一般對「善惡有報」的說辭都會不屑一顧的。以為它不過都是一種「迷信」與「自我安慰」的反映。因為現炒現賣的結果,通常乍一看都似乎是「好人命不長,禍害活千年」的?然其實並非如此。暫且不說用心善良淡然的好人的一生,終會比那些用心險惡的禍害過的愜意平安,僅是清晨去茶園漫步,自「可可島」的園內看到的那篇轉文《科學證明心存善念身體好》,也足以說明「善惡有報」的說辭還是有其一定科學依據的。

「在碩士班,曾選修一門神經化學的課程。當時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科學上已經發現,人在正向、積極的思考與負向、消極思考時所使用的神經系統居然是相反的,而且是互相拮抗的。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的思考是樂觀、祥和、感激、快樂……時,人腦中的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會產生作用,而另一套負向思考的神經系統則不但不會產生作用,還被抑制住。相反的,當一個人心中充滿了仇恨、悲傷、沮喪、恐懼、妒嫉……時,負向思考的神經系統會被激發而產生作用,但是在此同時,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卻被完全抑制住了」;「而且在科學上,早已發現神經系統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特徵:神經細胞在活動時是利用電傳導,並且喜歡走快捷方式,所以被活化次數多的神經細胞會比活化次數少的更容易被激活。說白了,就是『愈用愈發達,不用則退化』的現象——所以,一個愈樂觀的人,因為看待週遭的事情總是以正面的態度;時常心存感激,對於不公或不平的事件,也都不放在心上或是認為上天會幫助……等等。可想而知,他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被活化的機率就比較高,而負面思考的神經系統卻會因為不常使用而退化了。相反地,如果一個人都只看事情壞的一面,對待事物都是以挑剔、批判的態度面對,或是經常對環境感到懷疑、恐懼,那麼,他的負向思考的神經系統就會變得很發達。同時,時間久了之後,要想激活他的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就相對的變得比較困難了。」

對這偶非常贊同。雖然自覺看問題還算不失敏銳犀利,但確實也從沒想著要去當個「憤青」的。根本就沒啥用處不說,常常還可能形成個習慣於「負向思考的神經系統」;對身心來說,那可是虧大發了!

曾經遇到過不少知道並非出自奉承的驚訝:「喲,沒想到您竟顯得這麼年輕!」「看您的模樣,很難想像得出您的年齡……」日前連家人也說:「嘿,比起我們單位那位比你還小一歲的頭頭來,你顯得要精神得多!」這偶倒很是有點兒自信。也總喜歡這麼回答別人:「人啊,要想心情好、身體好、精神好,晚點兒衰老,一定得注意心態!」也一向認為,如此便該是最好的「善報」反映之一了。

不過每每這時自己也總會琢磨:「『心態』,具體起來都該是些什麼呢?淡然,不焦躁,心無敵影,以平常心待世,不屑打壓排擠,拿得起放得下……」讀了上述之文又發現,還有兩條不可或缺——一是體諒包容、善意待人;一是勤於平和、淡然、開心、輕鬆的思考。

文章來源:《光明社區》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