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月9日訊】「有故鄉的人回到故鄉,沒有故鄉的人尋找天堂」,這是熊培云在《一個村莊裡的中國》裡說過的話。春運伊始,當對故鄉的所有愁緒,都凝結到那張窄窄的車票中時,無數遠離故土、在城市奔突流浪的人們,他們的精神出路,便只剩下「回家」。
是的,回家,就在此刻。也只有在萬家團圓的新春,回到故鄉,才能找回自己的精神家園。對許多遠離故鄉的人來說,「回家」這樣的字眼,往往能熨帖無數身體與內心流浪者的心靈,但這種「回家」的溫暖,有時往往又顯得太過奢侈。「回不去了」,不僅是那些故鄉淪陷者的概嘆,更是欲回故鄉而不可得的人們,心酸無奈的內心表達。
就在前幾日,《溫州都市報》就刊登了一個名叫黃慶紅的重慶籍民工寫給鐵道部的一封信,黃慶紅在溫州打工多年,今年春運實行實名購票制以後,他4次到火車站排隊買票未果,工作人員稱使用網絡或電話購票比排隊快。但黃慶紅卻稱,對民工而言,網絡購票比通宵排隊購票更不現實,「每年春運,排隊買票,對我們農民工是折魔(磨)。今年我們想要這個樣的折魔(磨),也沒有了」。
讀這樣一封渴望回家的信,是讓人心酸的事。「稚子牽衣問,歸來何太遲」,不僅是信中黃慶紅對女兒的深切想念,更是鄉愁鬱積之下,卻只能概嘆「回不去了」的無奈落寞。「春運時,鄉愁是一枚窄窄的車票,我在這頭,故鄉在那頭」,正是在這種鄉愁的召喚下,「火車票實名制」在公眾千呼萬喚之下始出來,但落地到現實中,「一票難求」的困境卻依然是無法改變的春運真實格局。
黃慶紅的問題,代表著火車票實名制施行之後,農民工普遍面臨的購票問題。實名制購票之後,網絡與電話購票成為一種必要的購票方式,但囿於知識結構與技術條件侷限,農民工往往無法通暢地使用上述手段購票,而當他們試圖通過售票窗口購票時,卻發現票已經通過網絡等多種渠道賣完了。不僅如此,網絡及電話購票本身,也在現實操作中存在諸如問題,比如網上售票系統登錄難、網站網速慢、購票時間長、餘票不能查詢、票沒訂上,錢卻被銀行扣走了、網站沒票,但是代售點卻有票等。
提出這些問題,當然不是說實行購票實名製成效不彰,而是在實名制初次試水的春運大考之年,公共交通部門如何通過更完善的細節服務,打通人們的回鄉之路,依然考驗著鐵路部門的智慧與耐心。毋庸置疑,實名制實行之後,黃牛黨很大程度上得到抑制,人們普遍怨聲載道的購票公平問題,通過這種模式得到改善。但公平與效率卻也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當我們通過實名制獲得了購票的公平時,卻發現在購票效率方面又出現了新的問題。比如網絡、電話購票依然不夠順暢便捷,比如如何保障那些無法通過網絡、電話買票的人群的購票權利。這些實名制帶出的新問題,就需要公共交通部門用細節服務打通關節,讓購票效率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當然,「一票難求」最根本的肇始,依然還是供需矛盾——鐵路運力無法運輸當下乘坐火車的人群。而供需的巨大落差,顯然不僅是簡單增加鐵路運力那麼簡單的問題,還更需要鐵路系統各個區域之間,乃至公路、水路、航空等各個交通領域之間相互協調均衡,使公共交通資源得到最大最合理的配置。如此,才能讓置身鄉愁中的人們,找到通往故鄉的路途,快速尊嚴地回家吧。
文章來源:《網易》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