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誰在做空中國?兼談中國房地產

【新唐人2011年12月13日訊】最近兩個月以來,中國突然出現一種說法,即外資在做空中國,房地產首當其衝。這種說法又為「外國陰謀論」找到一個實例。

玩怪罪遊戲(blame game)是北京的老把戲。這種怪罪如果真能給中國帶來好處,比如這次亂找替罪羊,下次學乖了,不再重蹈覆轍,也算是值了。問題是怪罪遊戲玩了一次又一次卻老沒長進。

我這裡試以在中國聲譽尚好的《21世紀經濟報導》12月1日刊載的文章「外資做空詭計:房地產首當其衝」為例分析,該文有圖表,有數據,似乎很有根據。但整篇分析存在三個問題。

第一,該文未提該表列舉的外資炒房資金到底占歐美資本多少比例,造成的印象是歐美資本似乎大都投資房地產,這應該不是事實。在該文「外資撤退路徑調查」一節中,提到外商撤資波及金融業,但是卻沒提到一個重要的事實,即當年外商投資中國金融行業做「戰略投資者」,一般都有期限約定,期限到了外資是可以撤資的。因此,這種「做空」本來就應該在中國政府金融主管部門預計當中,因為外資來中國不是做慈善事業,也非為「中美友好」而來,是奔利潤來的。趨利是其本性,有利則留,無利則去。因此,為其到期撤資預作方案是金融主管部門工作當中應有之義。

第二,該文隻字未提近三年進入中國的新增外資究竟是從哪裏來的。近三年以來,中國媒體不斷報導台港資本外遷東南亞等地尋找「成本窪地」的故事,美國中國商會與歐盟中國商會近三年的調查報告更是反覆提到外商抱怨中國投資環境日益嚴苛,美國一些諮詢機構的研究報告分析了美資回流的事實。但中國商務部頒布的《2011年1-9月全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情況》卻表明,中國引進的外資數量在增長:2011年1-9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0407家,同比增長6.24%;合同外資金額1778.67億美元,同比增長16.85%;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66.79億美元,同比增長16.6%。

我一直很關注,這些新增加的外資從何而來?必須說明的是,長期以來,中國引進的外資當中,有很大一部份是假外資,即中國人或公司將資金轉至海外,在國外註冊公司後,再以「外資」的名義回流中國。,《21世紀經濟報導》 在2006年6月19日登過柴青山「外資稅收漏洞」一文,其中提到,據中國政府部門總結,假外資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在港澳及國外有實體經營的中資企業,出於發展的需要,回國創辦「外資」企業;第二種是出於海外融資的目的,通過註冊海外空殼公司及返程收購,以紅籌形式上市的原內資企業;第三種是純粹出於政策性尋租的目的,到境外尤其是離岸金融中心註冊空殼企業,然後將自己變身為外企的原內資企業。據估計,第三種形式的假外資在中國非常普遍,不僅實行低稅的香港成為內資企業註冊空殼公司的寶地,英屬維京群島、開曼島、薩摩亞等地也分別成為中國引進外資(FDI)的第2、第7和第9大來源地。

全部外商投資當中,假外資的比重到底有多大?世界銀行1992年的估計是該比重當時已達到 25%;至2006年中國的假外資比重已超逾33%。這一比例在逐年加大,我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09》的統計數據計算,來自於港、澳、毛里求斯、巴哈馬、巴巴多斯、開曼群島、維京群島、薩摩亞等地的資本,2007年占外資總量的69%;2008年占71%。2011年公佈的資料當中,仍註明有大量來自於上述這些地區,而這些地區正是商務部在當年聲稱的「資本外逃中轉站」

應該說,真正「做空中國」的資金來自於這些經過漂白的假外資,「做空中國」一文中列舉的外商入房市資金不算是大頭。這些假外資才是這些年來在中國房市、股市上如幽靈般出沒的資金。文章還提到炒房地產的私募基金,我再多句嘴,中國的私募基金業的巨鱷是哪些人,海外早有報導,就是中國那大大小小的太子黨。(見《華爾街日報》2010年2月1日:「中國『太子黨』與私募基金」 China』s 『Princelings』 and the PE;英《金融時報》2010年3月29日:「生而為錢的中國太子黨」)。

我認為追究誰在做空中國有意義,但最好落到實處。抓住其中少數外資並不解決問題,因為這不是大頭。不讓這些假外資來去自如,成為做空中國的熱錢才能解決問題。只是這辦法是要堵住腐敗資金外逃,有點像要制訂政策與負責監管的官員們自殘手足一樣。

第三,關於中國的房地產。該文(當然還有不少報導)為外資從房地產業撤退導致中國房地產業面臨破產風險惋惜不已。我覺得這種惋惜大可不必,因為這些年中國經濟飽受房地產之累——根子上是受地方財政過度依賴房地產之累,且不說1.2億失去了土地的失地農民與300萬戶城市拆遷戶的血淚故事,就說那房產價格,就已將中國經濟拖入高風險的高泡沫化狀態。美國諮詢機構Demographia今年對澳大利亞、加拿大、香港、愛爾蘭、新西蘭、英國以及美國這七個國家及地區的數百個大城市的居民房屋購買力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香港房價高達平均家庭年收入的11.4倍,在調查中最高;澳大利亞的主要大城市房價為其平均家庭年收入的6.1倍;而美國這一比例為3.3倍,在這七個國家及地區中最低。該機構認為,當房價收入比達到5.1以上就屬於嚴重偏離購買力(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前房價收入比達到5)。中國官方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城鎮居民的房價收入比高達8.76,而大城市的房價收入比更高,北京、上海、深圳更高達15倍以上,讓城市居民無法承受。

上述數據說明中國的房地產已經墮落成這樣一個行業:入市者幾乎絕大部份是炒房者,受益者只是地方政府、與土地有關的官員、以及開發商及炒房者,這樣一個極度畸形的房地產業,中國消費者要它何用?擠去泡沫,讓房價回歸正常,中國人不至於成為愁白了頭的「房奴」,才是人間正道。

文章來源:《美國之音》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