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昌海:世界上「最不要臉企業」是誰?

【新唐人2011年10月31日訊】據統計,截至去年底,中國企業投資設立的境外企業超過一萬五千家,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二千五百多億美元,境外企業資產總額超過一萬億美元。其中,國有企業佔據了半壁江山,但這些投資卻是流血不止,虧損不斷。

央企海外投資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虧損多是天文數字,駭人聽聞。以中國鐵建沙特輕軌項目為例,該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因實際工程數量比簽約時預計的工程量大幅增加等原因,項目預計凈虧損超過41億元人民幣。另外,中國鐵建在波蘭的高速公路項目也陷入停頓,虧損逾億美元。而被稱為央企海外最成功購併的中鋼集團澳洲鐵礦石項目,所有勘探項目近期被迫停止,上百億元的投資打了水漂。至於利比亞戰亂導致中資在當地的項目全部中斷,甚至被廢止,保守估計這些項目的損失超過400億元。

一宗宗央企投資失敗的案例,損失的都是中國老百姓的血汗錢。這些年大陸政府鼓勵央企走出去,競逐國際市場。而財大氣粗的央企,面對複雜的國際環境,不是紮實調查,科學決策,而是拍腦袋決策。中鐵建在沙特的項目,在簽訂合同的時候非常草率,連細節都沒有。而中鐵建在波蘭的高速公路項目,完全無視當地複雜的地質條件,報價居然比波蘭政府的標底低一倍。

央企負責人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拍大腿後悔,拍屁股走人,他們可以「交學費」為由,實現軟著陸,但民脂民膏卻揮霍一空。更嚴重的是,很多央企表面上是進行海外投資,但實際上是變相國資轉移,將國有財產轉移到海外,再以虧損為名,暗度陳倉,化公為私,進入個人荷包。事實上,央企虧損與腐敗相伴相生,許多虧損案的背後都隱藏著數不清的腐敗,而且央企的領導人不少都有「天線」,與那些高官的子女親屬們一起連手,共同套取國有資產,在這種權貴連手之下,當局敢不敢揭開這些腐臭的蓋子?國資委雖然出台了相關的管理文件,但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任何殺傷力,自然也就沒有任何阻嚇作用。

中國大陸所謂國有企業的問題,也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比如2011年10月26日,美國國會成立的美中經濟安全審議委員會發表了題為《中國國國有企業與國家資本主義分析》的報告,認為中國迅猛發展的經濟並沒有帶來以私營企業為主導的資本主義經濟,大陸政府和國有企業仍然具有強大的經濟威力,黨和政府對經濟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報告還說,得到政府優惠的中國國企享有不公平的競爭優勢。

美中經濟安全審議委員會的這份最新報告全面分析了國家對中國公司企業的控制和影響。報告認為,中國的國有企業和國企直接控制的實體佔中國非農業GDP的40%以上。如果考慮進間接控制實體、鄉鎮集體企業和村辦企業,由國家擁有和控制的GDP份額大約為50%。報告說,中國的非國有部門,包括和大陸政府沒有關聯的外資公司,大約也佔GDP的50%。美中經濟安全審議委員會得出的結論認為,雖然中國對私營企業和市場機制的依賴不斷增加,然而,如果過低估計大陸政府和共產黨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經濟後果的力量,那將是錯誤的。委員會提到,一些中國的國企躋身於中國和全球最大公司之列,並且在境外有大量投資;在某些情況下,中國的私有化改革倒退了。委員會的報告認為,即使GDP的份額減少。報告還指出,中國的國企得到政府優惠,擁有強大的競爭優勢。報告說,中國10年前加入世貿組織時曾承諾不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國企的商業決定,然而中國似乎並沒有遵守這一承諾,反而變本加厲地擴大國企在實現國家重要經濟目標中所扮演的角色。

報告還提到,對美國公司來說,如果它們的參与有助於大陸政府實現自己的目標,那麼,中國將繼續是有利可圖的市場;但是,對那些涉足被大陸政府緊盯的戰略和新興產業的美國公司來說,中國市場可能就不那麼友好了。美中經濟安全審議委員會由美國國會在2000年10月設立,使命是就美中商貿關係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影響進行監督、調查並向國會提交年度報告,並就國會有關的立法和行政措施提供建議。

中國大陸30年的發財道路,離不開歐盟的鼎力幫助還有日本與美國。大陸有句俗語只能同甘苦不能同富貴,應對歐盟的經濟危機而言大陸又做了什麼?!官方語言敘述的是別國內政不予幹預,輸出廉價偽劣商品的是大陸導致的後果,使得歐盟大多數國家的國民失業,30年的經濟戰正在悄無聲息的進行著,而歐盟領袖們挖掘自身潛力來拯救經濟。再加上大陸的口頭禪「我們是發展中國家」一劑迷藥,使歐盟飄飄然。原本是一隻幼虎還長出了牙齒,可歐盟的有些領導人偏偏說成是只貓。美國日本都看清這是只虎,及時的採取相應措施來挽回自己政府的過失保護自身的利益,可歐盟卻遲遲沒有做出正確的選擇。

近年來,中國國有企業在海外的擴張以及中國在國內扶持國企的政策不斷引起美國政界和工商界的關注,這既有國家安全方面的擔心,也有市場競爭方面的顧慮。最近,美國貿易代表柯克在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出版的《美中商貿評論》中國入世10周年專刊中致辭,在稱讚中國入世成就的同時對他所說的「中國市場開放步伐的減緩和結構性改革的推遲」提出批評。柯克寫道,中國追求的某些產業政策「依靠扭曲貿易的政府幹預,試圖扶持中國國內產業,特別是那些國有企業居主導地位的產業」。中國國內也有不少聲音批評「國進民退」,認為這是改革倒退及與民爭利。但中國官方專家反駁說,「國進民退」並不是中國經濟發展現狀,現在的情況是國企和民企「共進退」,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可以相互促進發展。

通脹依然是中國經濟穩定最大的威脅。目前的貨幣增長率雖然已經大大低於前幾年的水平,但仍然與中國潛在增長率不相匹配。房地產行業對資金的過度需求,是造成私營部門高利率的主要原因。房價下跌後,需求隨之下跌,利率也隨之下降。私營部門高利率的解決方案,一是給私有行業和政府提供平等的信貸平台;二是降低貨幣需求,而非增加貨幣供給。有幾個跡象表明中國經濟正在放緩。很多出口企業,尤其是傳統行業如鞋業、服裝和傢具等,過去兩個月面臨銷售下滑。全球經濟正深陷於歐洲債務危機和美國房價下跌的雙重困境之中,出現這種情況並不奇怪。中國出口總量可能將達到2萬億美元,名義GDP將為7萬億美元。顯然,出口放緩將對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銷售增長了3.3%,達到930萬輛。汽車普及率目前似乎已經達到過渡期內的飽和水平。未來的汽車銷售將取決於收入增長和養車成本。中國的汽車市場已經正常化了。

6月固定資產投資與前一個月相比略有收縮。今年上半年,整體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價值增長22.6%,其中西部省份增長率為31%,東部省份為29%。

除了上述放緩跡象,電力消耗繼續保持強勁。上半年電力消耗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2.2%,其中工業消耗增長11.9%。6月電力消耗增長13%,根本沒有任何放緩跡象。20世紀90年代,中國電力[1.72-1.15%]消耗年增長率為8%。當前的增長率仍在升高。在電力消耗放緩到8%之前,增長不應當成為抗擊通脹的擔憂。

上半年名義GDP增長18.3%,高於廣義貨幣(M2)15.9%的增長率。其差額可以用以下兩個原因解釋,一是2010年已簽訂合同但未到位的貸款開始支出;二是正式貨幣體系外的貨幣擴張。名義GDP增長率減去實際GDP9.6%的增長率,可以得出GDP平減指數為8.7%,這是最寬泛的通脹率估值。

通脹並沒有任何冷卻的跡象。通過某一特定商品如豬肉的價格變動來判斷通脹是極具誤導性和危險性的。事實上通脹遍布中國經濟。中國常規經濟(例如超市和百貨大樓)的價格水平比很多發達國家的價格水平還要高。成本推動並不是惟一的原因。期望現在正在發揮主導作用。

通脹心理已經成為中國通脹動態的一個重要乘數。企業和消費者都認為高通脹將會持續。隨著各家企業發現價格上漲是對抗成本上升的主要方法,他們就不再像以前那樣有動機來壓低成本了。工薪階層消費者只能通過工資上漲來應對通脹。現在中國成本價格在螺旋上升。打破這個循環需要超調利率。因為中國現在仍然不願提高利率,通脹心理仍將掌控中國經濟。
一些分析人士和政府官員依據一兩項商品的價格趨勢對通脹趨勢加以判定,是極其錯誤和危險的。技術因素可以改變一時的價格走勢,但是改變不了由既有貨幣政策和對未來貨幣政策的預期所決定的價格趨勢。例如,削減進口稅和高速公路收費可以暫時降低通脹。但這隻是改變了價格水平,並沒有改變趨勢。根據一次性的價格變化就得出通脹趨勢減緩的結論是極其錯誤的。錯誤的結論可能會導致貨幣政策鬆動,從而造成全國性災難。

中國的貨幣政策與過去相比已經有所緊縮,但與潛在增長率相比依然比較寬鬆。中國潛在增長率不到16%。勞動力過剩已經一去不復返。如果通脹保持不變,潛在增長率將為8%。隨著經濟的資本密集度提高,潛在增長率將會下降。2020年,潛在增長率將可能達到5%。如果中國接受5%的通脹率,貨幣增長率就應當被下調至10%。利率應該是通脹率加2%,亦即7%。這一利率至少應適用於六個月到一年的存款利率。

企業和政府對貨幣短缺嘖有煩言。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房地產發展和其它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度貨幣需求。如果貨幣政策滿足這種需求,通脹只會更糟。所以,「貨幣短缺」的解決辦法是減少這類貨幣需求,而不是增加貨幣供給。一個顯而易見的解決辦法就是降低房價。如果房價下跌25%,總價值就能下降1萬億元,相當於增加10%的銀行貸款。今年下半年很可能出現這一調整,結果將極大地改善貨幣條件。

工資上漲是中國實現再平衡的關鍵。停滯不前的全球經濟將削弱中國未來幾年的出口增長。沒有出口支持,投資導向型增長就是不可持續的。再平衡意味著將部分資金從投資轉向消費。實現這種轉變的工具就是工資上漲。這一工具只有在工資增長快於人均名義GDP增長時才有效。中國的人均名義GDP增長了近18%。財政收入增長了30%。這說明工資增長不可能趕上名義GDP的增長。因此,中國的再平衡還沒有開始。由於勞動力短缺,市場可以通過工資上漲來推動經濟實現再平衡。現在的體系仍然不利於實現再平衡,它試圖通過增加收入來滿足政府的支出需求。這導致通脹侵蝕了工資的購買力,亦即將資金轉移給了政府。

抗拒再平衡造成了中國和世界很多國家的不穩定。中國的價格水平甚至比發達國家還要高。隨著時間推移,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指責中國而不是美聯儲造成了通脹。這種情況一旦發生,中國的處境將十分艱難。中國最好能先來削減政府和國有企業的支出以冷卻通脹。

2011年10月21日,國資委發布了《央企2010年度分戶國有資產運營情況表》,中石油利潤1241.8億元成為「最賺錢央企」,中移動、中海油、中石化的利潤緊隨其後。2010年,央企鋼鐵、航運收入創新高,3家中央鋼鐵企業去年實現凈利潤262.9億元,比2009年增長73.3%。但國資委的這個報告,有幾樣的東西沒有包括在裏面,土地補貼、資源補貼、貸款補貼、政府直接現金補貼。國有企業的土地很多是政府劃撥,幾乎是免費的;國有銀行給國企的貸款利率低於民營企業;政府的稅收也少於民企。今年,大陸學者調研了2001-2008年的央企盈利情況後發現,國資委報告中的利潤總額4.9萬億根本是虛的。因為國企少繳納的利息、地租、資源稅和政府補貼總額超過6.4萬億元,2001年到2008年真實的國企凈資產收益率是-6.2%,國有資產在流失。

這個排行榜發布會後,大陸網民一面倒的反對央企的壟斷。大陸民眾體會最深的是央企壟斷後的高物價。中國人工資遠不如美國,但是卻用著比美國貴的油,打著比美國貴的長途電話。為什麼?因為美國這些行業沒有國企,而大陸這些行業都被國企壟斷。另外,國有企業的壟斷手段很不厚道。以2009年鋼鐵行業的「國進民退」為例,國家鋼鐵企業的壟斷過程完全是大陸利用政權對民眾財富的掠奪,山東鋼鐵一個虧損13個億的國企竟然吞併了盈利18億的民企「日照鋼鐵」。這個過程就是1956年大陸利用「公私合營」形式吞併中國民族企業的一個翻版,改變不了它的匪性。

自今年4月,一份報告披露,個人資產超過一億元人民幣的企業主中,近三成已經移民,近半正在考慮移民,引各界熱烈討論。近日,官媒發表文章「中國企業家為何大量移民?」,揭示中國沒有獨立的企業家群體,他們沒有能力保護自己,若「抱不到大腿,或抱大腿的成本太高,就跑掉了。」網民跟帖:「他們要跑是因為他們比窮人更清楚社會的黑」。基於此,中國大陸的國有企業,既是「最賺錢」的企業,也是世界上「最不要臉企業」。

文章來源:《大中華思想門戶網》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