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昌海:房地產崩潰 會給政權沉重一擊

【新唐人2011年10月28日訊】美國《時代》雜誌刊文《假如中國泡沫破裂?》,分析了中國房地產現狀。文章認為,中國的樓市泡沫——包括私人住宅和商業樓宇,行將爆破,並將對全球貿易產生衝擊。知名對沖基金經理查諾斯也表示,中國經濟數據下滑的速度比預想的快,硬著陸已經開始。

《時代》的報道說,多數人認為中國能夠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是因為廉價勞工成為了經濟引擎。其實這隻是其中一個原因,廉價的資本和土地也一樣重要。生活節儉的中國人,除了把金錢存到利率低於通脹的銀行賬戶之外沒有多少其它選擇。這些資本最終轉移到國有企業,成為它們興建工廠、大廈,創造中國奇迹的資金來源。「中國製造」的廉價商品的工廠以及支持工廠的基建項目帶來了建築業的繁榮,並進而導致多餘的高樓大廈遍布全中國。
不論在中國哪個地方,都會見到修建中的新機場、高速鐵路,空置的住宅大廈;道路、橋樑和隧道光鮮漂亮但使用率不足;還有新落成的、等待入住的眾多鬼城(比如內蒙古的康巴甚)。但是,這種拚命增長造成的巨大壓力也開始處處展現——很多時候是徵收土地而不給予合理賠償——群眾抗議數字持續上升。許多地方政府設施發生爆炸事件,製造這些爆炸的民眾的不滿強烈到了不顧後果的程度。

查諾斯說,西方投資者不能指望中國消費者。《時代》也認為,中國官方最新的五年計劃雖然想要從出口——建築繁榮的舊經濟模式轉向側重對貨品和服務的內需,但事實表明很難。北京當局並無力阻止廉價資本湧入國有企業,而這些企業通常把廉價獲取的資金直接投入房地產,或是借給其它這麼投資的人。一旦中國官方壓制熱錢流入的嘗試導致物業價值戲劇性下跌,就會觸發中國金融體系地震。

官方數據顯示,1998到2004/05年間,中國官方銀行系統共有5000億被歸類為不良貸款,最後不得不撇賬。官員們把這些貸款轉入特別投資工具,試圖製造問題受控的表象。實質上因為政府是國家最大銀行的擁有者,並連帶擁有人民存款的支配權,在大銀行最終要為撇賬付出代價時,埋單的是民眾。目前中國國內稱另一次大規模撇賬即將來臨。如果北京是認真打算轉換經濟模式的話,再把處理這些不良貸款的成本加在民眾身上會對達成目標造成嚴重障礙。中國家庭收入佔GDP的百分比十年來一直在下跌,假如民眾不得不繼續為救市埋單,而存款又沒什麼利息的話,即使工資上漲,也很難說人們有錢來買東西。降低商品稅是另一件政府可以做的事,最近它已經這麼做了;但除非它能夠扭轉家庭收入佔GDP比重不斷下跌的局面,否則人們是不會消費的。

困擾北京的轉換經濟模式的另一個問題是,地方和省級政府對賣地收入已經上癮了。根據財政部資料,2010年的賣地總收益為5000億元,比前一年增加了一倍多。賣地是地方收入的主要來源,地方官員的晉陞依據是他們的GDP增長數字,想要壓抑地方官員對建築項目的熱忱並不容易。如果中國土地價格暴跌,原材料的需求便會減少,隨之而來的是世界商品市場以及環球貿易的交易跌入谷底。如果這事發生了,很可能會推高西方的失業率。美國經濟目前就處於公司空有充裕資金卻不花錢、不招聘的奇怪局面。想像一下,假如那些公司害怕中國經濟放緩的話,要他們花錢招聘就更不可能了。而美國政府自2008的危機之後就已經在裁減職位,自然也無法再出手救市。

中國的樓市泡沫,包括私人住宅和商業樓宇,行將爆破,並將對全球貿易產生衝擊。查諾斯說,中國經濟數據下滑的速度比預想的要快。今年9月和10月(銷量最高的兩個月份)的樓市銷量同比下滑了40%至60%。中國金融股和地產股股價相比峰值下跌了30%,而水泥和鋼鐵的價格正在下跌。他說,投資者應該明白,世上沒有無成本的救助。中國政府能繼續救助的惟一途徑就是印製更多的貨幣,這將導致通貨膨脹。中國居民的存款利率已經低於通貨膨脹率。西方投資者必須記住,中國消費者並非他們的下一個指望。

查諾斯說,中國經濟每年新增2萬億美元的貸款,其中一半從一開始就存在問題。由於只有50%的問題貸款是可收回的,因此大約5,000億美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0%)是壞賬。中國主權財富基金買入了價值大約3,150萬美元的四大國有銀行股票,這四大行分別是: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以及中國建設銀行。在查諾斯看來,此舉可能透露出中國有關部門正在擔憂哪些銀行。查諾斯告誡西方投資者:要記住在中國營商時政治因素起著很大作用,而銀行實際上是國家的政策工具。

《時代》的報道稱,中國官方高級官員私底下對硬著陸頗為擔心。許多觀察者說當局不會容許經濟在2012年領導層換屆之前進入衰退。但在2008年奧運之前,人們同樣認為當局不會放任中國股票市場下滑,結果它卻下滑了。假如地產泡沫爆破,中國土地價格暴跌,原材料的需求便會減少,隨之而來的是世界商品市場以及環球貿易的交易跌入谷底。查諾斯則告誡說,中國正在捲入一場經濟風暴,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硬著陸已經開始。

而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卻表示,最新一輪壓力測試結果顯示,即便房地產抵押品下跌四成,銀行業仍風險可控。劉明康是北京舉行的「CEO組織峰會」上做出上述表示的。他認為,中國地方政府性債務和房地產貸款風險總體可控,而對於近來頗受關注的影子銀行和民間借貸,劉明康表示,要從嚴防範影子銀行和民間融資相關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劉明康還透露了地方政府性債務中銀行貸款餘額和房地產貸款餘額這兩個數據:截至2010年末時,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為10.7萬億元,其中銀行貸款佔80%,即8.56萬億元;截至2011年8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的餘額為10.4萬億元。

劉明康透露,從債務規模看,截至2010年末,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共計10.7萬億元,而其中80%是銀行貸款,《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以此匡算,地方政府性債務貸款中,銀行貸款餘額為8.56萬億,占當期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總額的16.8%。

事實上,自2008年以來,銀監會一直將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作為工作重點。從2010年至今,銀監會按照「降舊控新」的精神,依據「逐包打開、逐筆核對、重新評估、整改保全」的清理原則,推進平台貸款補正合同、追加有效抵質押物、增提撥備、提高資本佔用成本,以降低地方政府融資平颱風險。對融資平台自身產生的現金流能夠覆蓋貸款本息的,均轉為按正常商業貸款運作;剩下的仍按平台管理,不允許賴賬。在劉明康看來,政府財政收入持續高增長、償債能力的不斷提高,有利於改善償債條件。與此同時,他認為國家的頂層設計、國家和地方債務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對於化解風險有著重要作用。

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類似,房地產貸款風險問題也令投資者焦灼,而這種情況在房價拐點漸近時愈發明顯。延續了之前的口徑,劉明康依然認為房地產貸款風險總體可控。在他看來,銀行體系房地產信貸資產佔比相對較低;我國對銀行業房地產金融衍生產品控制有效;房地產貸款具體結構特點,是其作出上述判斷的三個主要因素。

不過,劉明康的表白並不能打消人們的疑慮,原因是中國政府的「機密」太多,人們很難了解真相。而且,在機密充斥的社會裡,當局仍加大力度打擊「泄密」。2011年10月24日,有關官員在中外記者會表示,為了加強經濟資料保密工作,境外媒體在經濟數據發布之前的預測行為,必須在法律允許範圍內進行,打擦邊球不行,超出範圍更不行。他們並警告在中國的境外媒體工作者:不該問的別問。記者會上,有關單位介紹兩個經濟資料洩密案,一個是原國家統計局辦公室秘書室副主任孫振,因多次洩露統計資料給證券行業從業人員,被判處有期徒刑五年。另外一個是原中國人民銀行研究人員伍超明,他將合法獲得的統計資料,洩露給證券行業從業人員,被判處有期徒刑六年。

他們兩人都是副處級官員,法院認定他們犯有「故意洩露國家秘密罪」。

中國國家保密局發言人杜永勝說,「有的境外媒體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向我經濟部門和金融證券企業從業人員核對、求證他們的預測數據。這些都是不允許的。」對此,北京憲政學者陳永苗認為,這些官員在接受採訪時,如果涉及到國家機密他們可以選擇不說,如果是在公開場合發表的資料數據,那媒體求證是追求事實準確的必要做法,當局不能因此而做出禁止的限制。「這跟國家金融危機有關係,還有維穩,維護穩定有關係,他可能就是擔心這個,你看官方媒體,他就會報這個虛假的數據,那外媒就會報真實的數據,那官方會擔心這些真實的數據泄漏出去的話,對政權穩定造成衝擊,或者對監管造成衝擊,所以他可能抓這兩個人殺雞儆猴,告訴他們部門裡面的人,別再泄漏秘密了,然後再警告外媒。」

國家保密局發言人杜永勝沒有明確說明,哪些境外媒體洩露了中國的涉密經濟資料,不過他提醒這些海外媒體工作者,在中國就要遵守這裏的法律:「首先你接觸不到中國的國家秘密。如果你偶然接觸到了中國的國家秘密,我給你出一個招:儘快報告,不要碰它。否則就可能有麻煩。」在中國,「國家機密」常被拿來當擋箭牌,目地就是限制記者的言論,其中屬於保密範圍的界線,往往模糊不清。陳永苗說,「你可以看一下美國或者其他國家,從來沒有說,把這種經濟數據當作國家秘密來保護的,經濟數據統計局的數據,這不應該當作一個國家秘密,或者是國家安全方面作為保護,他不應該來譴責這些中外媒體做這方面的報道,因為這是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的問題。」

不久前,總部設在布魯塞爾的國際記者聯合會,還對揭露「洛陽性奴案」的記者遇害事件發表聲明,譴責中國濫用「保守國家秘密法」,騷擾和恐嚇新聞從業者。

就在國家保密局強調「國家機密」的前夕,繼全球最大私募基金百仕通集團9月轉讓其持有的價值約14億6000萬元人民幣的上海Channel1調頻壹購物中心95%股權之後,10月下旬又爆出一批美國個人投資客集體拋售上海物業的消息,給中國撲朔迷離的房產市場,再蒙上了一層陰影。分析人士指出,外資撤出中國樓市正呈上升趨勢。在歐美經濟動蕩的背景下,美國投資客相繼撤離中國樓市,可能是迫於補充資本的壓力。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連日來有十多位美國投資客正在集體拋售上海某酒店的70多套房源,市場總價約人民幣1億2600萬元左右。據報道,該批房源是他們約在6年前買入;從絕對價格看,6年投資升值僅30%,遠低於同期中國住宅市場200%的升幅。經辦該筆地產掛牌業務的中介人士表示,業主短期看淡中國房產市場,是決定拋售物業的主因。而酒店出租回報率達不到預期,也是業主考慮拋售的原因之一,「一套總價180萬元的房源,月租金在5000元至6000元,撇開持有成本,上述房源的租金回報只有3%」。

美國個人投資客集體拋售上海物業以及黑石集團首次撤資中國房地產,使得外資加速撤離中國樓市的說法甚囂塵上。對此,DTZ戴德梁行華東區綜合住宅服務主管、董事伍惠敏證實,從去年開始,境外投資機構出售境內資產的現象確實持續呈上升趨勢。

伍惠敏指出,境外投資機構在投資業務中一般會設定三至五年的期限,進入「收割期」後基本都會堅決退出。此外,在目前美債、歐債危機的大背景下,境外投資市場正在進行新一輪洗牌,因此收攏資源也會成為一些投資機構的必然選擇。而中國房地產市場正處於嚴厲的調控環境下,境外機構往往會選擇短暫離場,審慎觀望,選擇合適時機再行出手。

中國國家發改委特聘研究員國世平則表示,除媒體曝光的一些案例,美國友邦等外資也在逐步撤出中國樓市。他表示,這些外資都是低調進行,外資的隱蔽撤出,中國官方當局需要提高警惕,防止引發連鎖反應。

歐洲正在艱難地尋找走出債務危機的出路。擁有巨額外匯儲備的中國一再被視為可能的救星。但事實上,中國自己也背著一座巨大的債務山。雖然數額不及歐洲,但在結構上卻盤根錯節,暗藏巨大的危險。

德媒說,中國爆發債務危機,會給中國大陸政權沉重一擊。它舉例道,成都新火車東站本身就像一座城:5幢大樓,26條鐵軌,地下兩條新的地鐵線,周圍還有新的公路交通網和公共汽車總站,所有這些僅在兩年半的時間裡就建成了。這個中國西部地區最大的火車站耗資約10億歐元。大部分資金來自貸款。金融危機期間,北京給地方政府大筆投資開了綠燈,為的是推動經濟發展。數十萬基礎設施項目紛紛上馬。據官方統計,在極短時間裡,各省和地方的債務額就迅速攀升至1.2萬億歐元,相當於德國國債的60%。北京經濟學人信息部的經濟專家因尼斯可指出,這已是一個危險的數字。

「中國的債務在一個危險的層面上不斷積累,也就是在各地方層面。它們的還賬能力有限。而且金融體系也缺乏透明度。哪些貸款是壞賬,哪些不是?有沒有銀行沒有申報的債務?非常多的貸款業務都是在官方途徑之外進行。這些灰色地帶非常令人擔憂。因為我們不知道裏面究竟是怎麼運轉的。這就增加了今後幾個月裡中國經濟整體上面臨的風險。」

沒有人知道,地方和各省究竟貸了多少款。現在就已經不斷出現還不上貸款的問題。到了最後,北京恐怕不得不出面,承擔大部分的後果,避免讓銀行遭受大的損失。一開始,中央政府看上去好像能夠做到這一點,但現在出現了許多難以估量的危險。過去幾年中,中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影子銀行體系。無法在普通銀行借到錢的企業和投資者都到地下銀行去貸款,為此不得不支付高額利息。一名了解這一體系內部運轉的溫州企業家說:「做民間借貸的,都是幾個親戚朋友把錢湊起來,也沒有去社會上吸引社會資金。這些人都是自己家裡找你的這個親戚,他的那個親戚,錢嘛也是從銀行貸出來的。他們都是到銀行去貸款,然後合起來,讓某人當頭兒。比如從銀行貸出來的是4厘,我給你5厘、6厘,你再去放外面。放的人也是朋友關係相當好的,不好的不借的。因為民間借貸風險相當高。不知根底的不借。借出的利息是1分2。」

蘇黎世信貸銀行估計,中國影子貸款總額已經達到約4000億歐元。而現在無力還貸的現象已經越來越普遍。這可能會給正規銀行帶來強大的衝擊。許多地下貸款都流入了房地產投機。而現在房價開始下降,貸款就會變成壞賬。沒有人知道,這座債務山會有多高。

經濟專家因尼斯可認為,房地產領域潛伏著最大的危險:「如今中國人借錢買房。房地產公司成為信貸市場上的主要貸方。而銀行非常脆弱。我認為,最糟糕的情況就是房地產市場崩潰。那將帶來非常多的信貸無法償還的情況。」而這最終又會給大陸政權沉重一擊。因為其主要收入來自房地產領域。債務的惡性循環也將就此回到起點。

文章來源:《大中華思想門戶》 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視頻新聞:【禁聞論壇】中國房地產業將倒閉?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